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两次求学于北京大学

1999 年帕斯卡·格莱特勒在中国留学期间参观当地小学
1999 年帕斯卡·格莱特勒在中国留学期间参观当地小学 中国驻瑞士使馆提供

1999年夏天,我怀揣着两年前美好的记忆,踏进西大门,再次来到北大校园。199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与其他几位日内瓦同学在北京大学共同参加了一次暑期中文课程,那是一段非常有意味有收获的时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悠闲惬意的时刻。

帕斯卡·格莱特勒(Pascal Gretler)

出生于1975年。曾获中国政府奖学金并于1997年夏天、1999至2000学年两次留学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日内瓦瑞士社会保障局。

开课不久后,三个华人加入了我们班,他们是一位香港富豪的儿子、女儿和他年纪略小的侄子。时间正值1997年的七月,当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了香港主权,三位可爱的、能讲流利的英国英语和广东话,却不太会说普通话的香港同学激动地讲述了主权交换仪式。他们考虑到新形势下语言的重要性,便赶紧到北京提高普通话水平,与我们几个瑞士人一样。

大家经常一起郊游,也一起享受美食,一起蹦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吃烤鸭的情形,我们围在巨大的圆桌旁,中间的转盘把各种菜肴和酱料依次传送到每个人面前。八月一日是瑞士国庆节,我们主动去参加了瑞士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会。“无主财产事件”导致瑞士当时立场尴尬,时任大使希克先生(Sigg)的讲话因此稍显悲观,或许因为我们的参加,晚会气氛显得轻松有趣。还有使馆花园里架起来的篝火,配上曾经的“瑞士航空公司”运来的圣加仑烤肠,着实令大家喜出望外。

两年之后,我有幸第二次来到优美的北大校园,这次准备停留一整年的时间。北大于我已不陌生──我认识去未名湖的路,喜欢绕着湖边跑步,途中经过高大雄伟的杨柳树和树下幽会的情侣;还找得到那家大热天卖着冰镇瓷罐酸奶的小店。我仍住在从前那间宿舍里,但这次是只身一人而来,舍友不再是日内瓦同学,而是一位韩国人,汉语是我们唯一可以互通的语言。他在北京时间较长,汉语也掌握得比我好,所以在功课上他常常帮助我。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第二辑一书。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