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人士發起公投以期箝制政府的抗疫政策
瑞士政府以疫情為由限制公共生活的權力已成為6月全國公投的議題之一。某公民團體針對議會去年9月批准並已實施的所謂《新冠疫情法》發起了全民公決。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這一行動背後的驅動力,是對國家行政機關當前在本國聯邦及直接民主制度內所起重要作用的擔憂,以及對瑞士政府疫苗接種政策的懷疑。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應對新冠危機的法律基礎問題上給予其公民發言權的國家。公投時間定在6月13日,同時另有其他四項議題有待投票表決。
公決決定的是什麼?
去年9月,聯邦議會通過了一項涵蓋各種抗疫措施的法律。
2020年3月中旬至同年6月中旬聯邦政府做出了大約18項決策,但決策的採納未像往常那樣得到議會的定期參與。而這項最初由14條單獨條款構成的立法,目的就是為這些決策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這項法律此後進行了多次修正(多語)。
這些政府決策包括向受抗疫措施衝擊的公司和個人提供逾300億瑞郎(約合320.9億美元)的財政援助。
這些決策還涉及其他多個領域,尤其是公共衛生支出(口罩供給、政府可能對疫苗生產進行的投資、標準化的“疫苗護照”等)、勞動保護、庇護與關閉邊境、文化、體育以及公民權利與媒體。
該法律的有效期限止於2021年底,它為政府在必要時重新引入緊急狀態治理提供了依據,但這也必須在與議會、國內26個州政府、雇主組織以及各工會協商後才能實施。
如果在公投中遭到選民否決,那麼該法律連同其修正案將在三個月後失效,也就是今年9月。這是因為目前的措施包括在為期僅12個月的緊急狀態治理之下。
正反方都怎麼說?
反對者認為這項法律沒有必要,因為其中大部分措施無需賦予政府特殊權力即可實施。他們還擔心該法有可能給未來樹立先例,進而可能允許政府推行專制統治。
除了這種整體上的反對外,還存在對政府疫苗接種政策的根本性懷疑。其活動人士指責政府忽視了接種對健康帶來的潛在危險。部分反對也是對被斥責為過於“任意”的抗疫措施的抗議。
來自不同群體的反對者均表示,疫情造成的人數有限的死亡並不能為暫時關閉商場和餐館、限制集會自由,或強制佩戴口罩提供合理理由。
但對支持者來說,該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也與瑞士《流行病法案》中提到的一項條款一致,即政府的緊急狀態治理措施必須在6個月內提交議會辯論。
支持者強調,這一流程不僅使政治程序具備額外的民主合法性,也向民眾和企業界提供了確定性。
瑞士的政治結構特點是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分立和聯邦制,即各州政府(某種程度上也包括地方政府)享有不受國家政府控制的高度自治權。
選民為何有權決定?
為了迫使對去年9月由議會批准的法律進行全民公決(多語),“憲法之友”( Friends of the Constitution)等多個公民委員會共收集了9萬多份簽名。
該法自去年起就已生效–甚至還進行了修正。一般說來,發起全民公決意味著法律的執行將被推遲。若隨後在投票中遭到否決,則意味著議會的決策也同樣被否決。
根據瑞士的直接民主體制,如果在議會批准後100天內能收集到至少5萬個有效簽名,就可以將議會的決策訴諸全國公投。
典型瑞士方式?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冠疫情立法進行全國公投的國家。此類全民公決賦予了公民否決法律或修正案的選擇權,是瑞士政治體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瑞士近代史上還未出現過具備直接可比性的投票先例。
2013年對《流行病法案》修正案的全民公決(英)及2005年要求終止農業中基改作物(英)的公民動議,或許具備某些相似之處。
政治學家認為,對新冠疫情立法的投票極有可能吸引反政府的抗議投票,尤其是那些受官方限制措施直接影響的公民。
該議題和另一項反對二氧化碳法改革的公決,可能會成為6月13日投票議程中最受矚目的議題。
正反方都是何許人?
推動這一公決的委員會去年才成立。該委員會發起了這次宣傳,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收集到了高於足夠數量的簽名,不但可促成針對《新冠疫情法》的投票,還足以對另一項涉及對恐怖主義嫌疑人做預防性拘留的法律發起投票表決。
該組織並不具備明顯的政治影響力,他們的成功讓許多政治觀察家著實感到詫異。據稱該組織大約有2000名成員,其中不乏有人疫苗無效論者。
在去年9月的議會辯論期間,國民院多數瑞士人民黨(SVP/UDC)議員反對該法律,但是該右翼黨派在國民院中的人數明顯少於所有其他黨派議員之和。而聯邦院則一致通過了這項法律。
主要政黨中無一建議在6月13日投票否決該法律,人民黨也不採取任何立場。
受瑞士廣播電視集團(SRG SSR)的委託,由Sotomo研究機構所做的最新民調發現,絕大部分受訪者支持政府對新冠危機的處理方式,但30%左右的人表示他們對此信心“不足”或者“非常不足”。
(譯自英語:王伯笛)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