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媒体:奥巴马面临很多棘手问题
“休息过后,面临更多责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让人看看,他还能做什么”...... 瑞士媒体的认识保持一致: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还将面临众多挑战。
“美国目前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苏黎世《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和伯尔尼《联邦报》(Der Bund)这样评论。
“全球经济体系正在构筑新秩序,这会释放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且伴随着人口的变化、经济、环境以及政治势力的变迁”。
危机如此严重,仅靠或多或少的福利、税收改革难以解决,两家报纸意见一致:“如今的挑战要求美国能够出具多种多样的分析,并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做好准备”。奥巴马已经开始了,他的战略东移(亚洲)政策就是一例。
“首位全球美国总统”
在全球化方面,“奥巴马是最棒的总统”。他协调了“黑与白”,以及他的“祖国”-非洲、印度尼西亚、美国。“他就是多边的,人们命名他为全球美国总统。他是最合适的候选人,在这个时代让美国推动全球变革”。
法语区报纸也用大篇幅报道了奥巴马的当选,洛桑出版的《晨报》(Le Matin)相信再次当选的总统可以实现他“美好的承诺”,如今他不再面临选举的压力,而且经验变得更丰富。
“寄少许希望给奇迹”
弗里堡《自由报》(La Liberté)写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他过多的操作空间。庞大的国家债务,日益被侵食的国际影响力、他必须面对的充满敌意的国会,“都不会为他创造奇迹营造太多空间”。
“他必须运用他的全部智慧,毫无疑问的做出一些充满痛苦的妥协,才能破解政治上的困局,”法语日报《24 heures》和《Tribune de Genève》写到。
“美国历史上首位多民族文化总统”首先将在外交政策上创建新的规范。在第二届任期里,他终于可以冒一些险,解决一些威胁我们星球的巨大危机。
与经济界过从甚密的《新苏黎世报》提到了一个奥巴马必须要克服的“缺点”。在他第一任期间,美国在债务问题上一塌糊涂,现在他有机会改正了:“将国家金融系统领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无论是第一任还是第二任,他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奥巴马将要和坐满了共和党人的众议院好好相处”。
美国面临着经济衰退?
美国总统没有时间为他的连任而庆祝,《新苏黎世报》预测到。“经济学家们意见统一,在2013年上半年,如果没有办法解决‘财政悬崖’的问题,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如果国会未能阻止,那么明年税负将大幅增加,而财政支出将自动缩减(在小范围内)”。
在目前的形势下,应首先推进经济发展,将重心转到“开支”层面,《新苏黎世报》这样建议。然而奥巴马首先要充盈国库,而这就要从高收入人士入手。
“伟大的历史”
在《Blick》眼中,未来是黑色的, 仅高额债务问题,就难以收场:“世界危机重重,很快就会陷入停滞。正因为此,昨天全球股市下跌。为了解决美国的问题,总统要和共和党人共同合作,”这家报纸建议。
“如果他能把握住这第二次机会,那么他的名字将会载入历史史册,”全世界都是这么希望的,《Blick》写到:“世界需要美国”。
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檀香山),是名律师。从2004年起,担任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
父亲是一位祖籍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母亲是堪萨斯州的人。他是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面对18000听众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在上一次竞选中,奥巴马赢得了美国50个州中29个州的选票。他与主要竞选对手希拉里·克林顿的竞争直到最后都几乎不相上下,这主要是因为, 奥巴马在多数人口稠密州得票率低于希拉里。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获得总统候选人所需的票数,被正式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2008年11月4日,巴拉克·奥巴马以53%的得票率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当选美国总统。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誓就职,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
2012年11月6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成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与2008年总统大选相比,奥巴马比对手几乎保持了同样的领先优势。
约瑟夫·罗宾内特·乔·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1942年出生,是位法律教授和特拉华州参议员。
2008年8月23日,奥巴马选择拜登为他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的竞选伙伴。
1973年,拜登当选参议员,自此他还赢得了之后的5次参议员选举。
在外交政策上,他很早就致力于解决巴尔干半岛冲突,并称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evic)为战争罪犯。
2004年拜登曾被克里(John Kerry)作为国务卿一职候选人提名。
(译自德文:宋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