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空气污染导致瑞士每年5500人丧生

微尘污染一直是困扰瑞士的问题 Keystone

与北京远隔重洋的瑞士,素来以甘醇的空气享有“高山疗养院”的美誉。而如今它却遭遇着和北京同样的重创: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导致每年5500个瑞士人过早死亡-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欧洲环境局公布的真实统计数据。

“京尘”,已然成为每年冬季北京的固定一景。12月的第一天,穿城而过的北方刚刚吹散了遮天蔽日的雾霾,北京人在经历了短暂的大喘气之后,雾霾却于12月8日再次汹汹来袭。中国首都第一次启动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

已经在北京长居了12年的巴塞尔人Monty Fendt,对如同金钟罩、铁布衫一般笼罩在北京大街小巷的雾霾,他的感触和抱怨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中国人。为此他还专门拍摄了一组记录雾霾的照片集:《Wu Da!雾大!》(英)外部链接

就在北京一阵强有力的北风刚刚驱散了雾霾的那天,他接受了瑞士媒体《20分钟》的采访。虽然当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多日来前所未有的“小清新”,但Monty还是觉得喘不上气:“我在今天这种天气里呼吸的感觉,就像一个得了哮喘的人在海拔特别高的山顶还坚持往上攀登。”无论体质好坏,浓重的雾霾会让人在短短15分钟之后就感觉到明显的眼部刺痛和刺激性咳嗽,短到一两天,长到6周左右,就会引发炎症。“所以我现在习惯了每天早上一睁眼,就下意识地查看手机上的雾霾指数App。”作为一个资深“北漂”,现在,他却对雾霾越来越不堪忍受:“我在考虑,是不是到了该离开北京的时候了。”

雾霾之下,安有完卵?

可是Monty的故乡-瑞士冬日的空气也不再纯净如初。一群看不见、摸不着的“杀手”正不为察觉地逼近瑞士,“主谋”悬浮颗粒物、“胁从犯”臭氧和二氧化氮每年联手夺走了5490个瑞士人的生命,已经远远超过艾滋病和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只不过,人们对这种“间接谋杀”毫无防备,无处可逃。 

半个多世纪之前因工业革命引发的“伦敦雾”已成历史。就在人们把批判的目光转向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时,2013年12月,欧洲的多个城市也出现了让人疑窦顿生、经日不散的可见灰色雾霾-其中包括瑞士的日内瓦。这一度让瑞士采取了许多种措施,希望抵御住来自“邻居们”的影响,譬如在与法国的交界高速公路上设置电子显示牌,提示司机们把驾驶时速控制在110公里以内,而不是法定最高时速的130公里,以降低尾气排放污染。

然而,雾霾之下,安有完卵?欧洲环境局在近期巴黎气候大会上公布的2015年度欧洲环境报告(德)外部链接表明,每年在欧洲境内超过43万人被空气中到处弥漫的悬浮颗粒物夺去生命,其中瑞士境内死亡人数高达5500人。他们均死于不同程度的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悬浮颗粒物能畅通无阻地渗透到肺部,然后引发炎症,进而使动脉里的沉淀物大为增加,加剧心肌梗塞的风险。

在瑞士,因心肌梗塞和中风导致死亡的病人中的80%,都是因为空气污染间接引发的,其中11%的直接死亡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些已故者大多在生前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因吸入大量的悬浮颗粒物,持续忍受着呼吸短促、剧烈咳嗽、甚至因窒息而一再失去知觉。

谁最容易成为“受害者”?

眼下正值冬天,也是这些“杀手”肆虐出动的高峰期。根据瑞士联邦环境局对瑞士空气质量的分析(多语)外部链接 ,瑞士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部分来自于冬季瑞士人家中燃油暖气系统的细微颗粒排放物,部分也来自传统瑞士壁炉中看似“浪漫小资”的木材取暖。圣诞将至,许多家庭乐于把暖气温度上调,营造出其乐融融的氛围,或是围坐于壁炉品评红酒。而正是在这些尚未更换成太阳能或热泵暖气系统的家庭里,温暖室温的代价,就是让冬天空气状况更为糟糕。

与山民相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面临的危险系数更高,因为他们不得不每天吞吐着颗粒悬浮物浓度更高的空气。“贡献”最大的始作俑者,当属城市交通,以及工业、企业、农业和林业生产产生的排放物。虽然缺少这些现代化的便利,但生活在乡间村陌却可以享受到“空气福利”:据统计,瑞士乡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含量比城市低1/4。

和其他国家相比,瑞士来自空气中的威胁显得微乎其微,但这些看不见的污染仍然属于可吸入颗粒物。虽然它并未笼罩在头顶,但仍然笼罩在每个人的鼻息间。

与中国测量标准PM2.5不同,瑞士统一采用直径更大的PM10作为实时监控(多语)外部链接标准。颗粒物的直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能在呼吸道中跑多远。直径小的会一路畅通无阻地抵达支气管和肺部,而直径大的通常会被鼻毛和黏液过滤掉,很难进入鼻子和咽喉-当然,这并非绝对。虽然PM2.5比PM10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已成学界定论,但每年冬天,PM10在瑞士诸多城市都会超越每立方米20微克上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一旦PM10浓度超过每立方米20微克,对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而言,便成了如影随形的威胁,很容易带来刺激性咳嗽和头痛恶心等不适的感觉,进而造成更大的恶果乃至死亡。

瑞士“盲点”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鲸鱼搁浅、物种濒临灭绝……没有哪种环境破坏给人带来的心理恐慌,能比得上肮脏的空气。

在PM2.5屡次超标的国家,人们已经对应对雾霾颇有经验。在北京,为了抵御雾霾对身体造成伤害,大多数人都自行采用“物理疗法”:洗鼻子、屯口罩、吃木耳、喝橙汁……政府也根据雾霾等级采取了相应的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全市范围内的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取缔露天烧烤、禁止施工室外作业,甚至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也被迫让位于雾霾。

但瑞士人的警惕性还远远不够高。虽然在过去几年里,许多非政府组织-譬如绿色和平组织-通过宣传,倡议人们自觉更换家用供暖系统,在家庭供暖上能有所节制,但放眼城市道路上熙熙攘攘的车辆源源不断的排放量,这种努力无异于螳臂当车。而瑞士人民党负责交通政策的Walter Wobmann认为,如果限制人们开车上路:“这对私家车主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更何况我们已经在工业领域做了许多努力去降低排放、清洁空气。”

作为普通民众,瑞士网友July在《20分钟》新闻网站上的一段留言让许多人动容点赞:“我穿行过许多大城市,眼看着那些公交、卡车、火车和我一样持续呼吸,连绵不断地吐出对我的身体有伤害的东西。当90%的人都在污染空气,你怎么能单枪匹马去试图拯救这些在全世界到处流通的空气呢?如果只有极少人关注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去改善,只能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只能像无数悬浮颗粒物中的一颗微尘。”

瑞士的冬天即将过去,虽然颗粒物浓度会下降到安全线以下,但雾霾不会就此消失。它并没走远,只是漂移、扩散,等待着明年冬天再次集结、沉降,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