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需要外国人
随着11月29日瑞士就“是否允许修建伊斯兰尖塔”投票的日期逐步临近,瑞士德语大报《新苏黎世报》刊登了社论《瑞士需要外国人》,另一大报《每日导报》也刊登了介绍穆斯林融入瑞士社会的文章。
在投票表决前一周,瑞士媒体一改往日为排外情绪推波助澜的角色,开始正面评价外国人在瑞士的作用和为融合所做的努力。这一转变能否改变瑞士29日的选举结果?
在2009年11月21-22日《新苏黎世报》(NZZ)的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着该报主编Markus Spillmann的社论《瑞士需要外国人》。
《瑞士需要外国人》
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指出针对“是否允许修建伊斯兰尖塔”改宪的不可操作性:将这一适用于瑞士3000多个政治社区、26个州的建筑性细节法归纳于何处?是联邦的防止噪音扰民法还是民法中的环境保护法?这一假设暗藏讥讽,令该议案略显可笑:“这只是瑞士民族的决策程序”,“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接着他尖锐地指出,尖塔意味着伊斯兰、意味着穆斯林的信仰和文化;对那些不理解的人来说,尖塔是一种象征,一种威胁。徘徊在欧洲的排外情绪从来就没有消散过,外国人经常被当作所有罪魁的替罪羊:“这一提议是所有阶层烦恼、消极、恐惧的催化剂”。
然而瑞士需要外国人,瑞士的发展需要聪明、努力、勇敢的人,在全球化的今天,光靠瑞士本国人是行不通的。吸纳有才能的人,无论他的宗教、文化、肤色和祖籍,这才是瑞士的出路。
但正因为这一提案对瑞士人无关紧要,对瑞士的经济也无足轻重,它的结果难以预料,它是一种情绪的反应,它很可能被通过。很多瑞士人都认为不应该通过该法案,因为这几乎是赤裸裸的歧视,但很多人又都会补充一句,为什么不呢?我们可不能对外国人太宽容,我们会被异化的。
投桃报李
这正是大多数瑞士人的观点:瑞士太小,很容易被异化,所以在瑞士尚未布满“伊斯兰尖塔”前,要加以制止。不少瑞士的年轻人也持有类似观点。
已在瑞士工作生活了20多年之久的华人作家朱文辉先生说,他同意“禁止修建伊斯兰尖塔”的提议。他认为伊斯兰、基督教两种宗教的尊重应是相互同等的,属于投桃报李的关系。既然不允许在伊斯兰教国家建基督教教堂,这里也不应该修建伊斯兰尖塔。这是一种在瑞士比较普遍的反应。
其次,欧洲国家在对待穆斯林问题上已较宽容,为了避免引起宗教不平等的争论,很多学校甚至摘除了十字架等具有明显基督教痕迹的装饰。他认为瑞士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都比较小,瑞士本身具有的良好品格很容易被伊斯兰化“淹没掉”。
穆斯林在瑞士的真实生活
针对在瑞士“是否允许修建伊斯兰尖塔”这一议案,正反双方都有着有力的论据和支持者。瑞士社会普遍弥漫着对“泛伊斯兰化”的恐惧,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一存在了1400多年的宗教,了解在瑞士穆斯林的真实生活呢?
《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在11月24日第3版上,刊登了大篇幅的文章《Nicht der Islam prägt den Alltag der meisten Muslime in der Schweiz》,可以翻译为:主导大部分瑞士穆斯林生活的,并不是伊斯兰教。
该报道指出,媒体所经常报道的,因不愿穿泳衣而拒绝参加游泳课的穆斯林少女,并不是学校的主要问题;她们的父亲,以大男子主义而闻名的穆斯林成年男性,也并不都那么难对付。“重要的是所受教育和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都有大男子主义的人,每个学生在学校都可能出现问题,这不是因宗教不同而各异的。
转而信仰伊斯兰教
“虔诚的穆斯林不饮酒,不闲逛,过着贞洁的生活-简而言之:他们的行为规矩不引人注目,很瑞士。喝醉酒飚车的人不是他们,”《每日导报》这样写道。伊斯兰教是一个倡导和平的宗教,只有诞生了“恐怖主义”之后,它才和恐怖主义挂上了钩。
“伊斯兰教为我生命的重要命题提供了合乎逻辑的回答,这些我在基督教中找不到,”弗里堡Bulle前社会人民党党员、前基督教徒、部队教官Daniel Streich说。他于2周前退党,因为不能再忍受自己所在党派对自己2年前皈依的伊斯兰教的攻讦。瑞士法语报《La Liberté》11月23日这样报道。
瑞士媒体在投票前一周突然掉转风向,开始强调外国人的重要性和伊斯兰教的平和,这能否淡化瑞士人的排外意识,29日投票后将揭晓。
瑞士资讯swissinfo,宋婷
瑞士共有4个伊斯兰尖塔,分别立在日内瓦、温特图尔、苏黎世和奥尔滕的Wangen。
据外国人委员会公布的信息,瑞士共有130个穆斯林文化中心和祈祷点。
大部分祈祷点分布在普通住宅和建筑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