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引发瑞士对自身核安全思考
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上个周末瑞士各媒体用大篇幅介绍了自然灾害为日本带来的损失。随着日本核设施的受损,福岛核电站的几个机组相继发生爆炸,瑞士媒体的焦点已逐渐集中到核安全上。
核安全之所以成为瑞士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并不仅仅因为这是日本目前所受到的最大威胁,还由于瑞士也正在就是否修建新的核电站,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曾经的福岛核电站,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安全的,但在巨大的自然灾害破坏力之下,人类的控制能力到底有多大;是该为了经济利益冒险,还是为了人身的安全保守一些,这其实已不仅仅是瑞士思考的问题。
核问题成媒体焦点
瑞士《周日报》(Sonntags Zeitung)以《地震过后面临核事故威胁》为题,《中部瑞士周日版》和《新苏黎世报周日版》则以《核事故令日本大为紧张》及《日本处于核灾难边缘》为题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瞥报周日版》的题目更耸人听闻:《对切尔诺贝利卷土重来的恐惧》,法语区《Le Matin报周日版》的题目也与核有关:《现在面临核威胁》。
尽管瑞士媒体还对来自45个国家的70多个国际救援队进行了报道,但也同时提到,瑞士的25名救援队成员在起飞前得到了一个射线测量仪和抗辐射碘片,“如果有危险他们将马上被召回,”《一瞥周日报》写道。瑞士救援队队长Martin Jaggi说:“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日本。”
被政坛利用?
瑞士媒体普遍认为,日本此次核危机将对瑞士未来的核政治产生影响。因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2008年底,瑞士电力集团公司Axpo和BKW申请对Beznau和Mühleberg的核电站进行改造。这两个建于70年代的核电站,将在2020年完成其服役期,因此迫切需要升级换代。如此既可保障瑞士本国的电力供应,减少对国外的依赖;还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今年2月13日,Mühleberg核电站增建核反应堆的议案在伯尔尼州以51.2%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这从中可见瑞士民众对核电站的态度。然而日本核危机发生之后,瑞士又重新掀起对核电站的讨论。以瑞士民主党和绿党为首的左翼,号召瑞士以日本为鉴,重新考虑核电站的安全问题。
“人类真的能掌控核能安全吗?”《联邦》(Bund)和《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在社评中发出这样的疑问。即使是在日本这样一个与地震、海啸做了十几年斗争的国家,即使是福岛这些以很高的安全标准建造的核电站,自然灾害都给它们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人类能够抵御这些吗?
福岛核电站爆炸与切尔诺贝利不同,前者是天灾,后者是人祸,但其带来的后果却可能是一样的。瑞士人不禁要问:在我们这么一个国家,我们的核电站到底禁得起几级地震?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又有多少人可以躲过?
日本的教训,无疑是赋予了对核电站持反对意见的人一把利剑。
压力之下
而被这把利剑击中的,则是在瑞士对修建新的核电站持肯定意见的人。Leibstadt核电站执行理事、索洛图恩联邦院议员Rolf Büttiker表示:“提出令人不安的问题,只能得到令人不安的答案”。
《新苏黎世报周日版》也力图使公众免于忧虑:“瑞士至今为止最严重的地震发生于655年前的巴塞尔,震级为7级。而日本的地震是8.9级,已被列为世界第5强震。”
《周日报》也提到“不应该仅仅因为Mühleberg的核反应设施与福岛相同,就将其立即停运。只有在事故详细报告出台后,才能采取进一步措施”。
瑞士联邦委员Doris Leuthard在14日晨宣布,目前已停止对要求修建新核电设施申请的审核。联邦核安全监察部门(ENSI)将对所有的核电站提前进行安全检查。
在樱花盛开的地方
和世界其他媒体一样,瑞士媒体对日本民众在天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秩序、从容镇静,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情。日本学家David Chiavacci对《中部瑞士周日版》说:“日本人的居住密度很高,因此他们习惯于为他人多考虑一些”。
“今年春天,当人们从死亡和毁灭中抬起头来,再看到樱花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更多的欣慰,”日本通Urs Schoettli在《新苏黎世报周末版》这样写道。
而对于瑞士,关注日本的核泄漏,思考自己的核政策,将是近期的主要话题。面对伯尔尼玫瑰园由日本赠送的樱花树,我们更应该想到,当“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之后,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胜天。
8.9级的地震和随之引发的高达10米的巨浪海啸在3月11日摧毁了日本东北部部分海岸。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死亡、失踪、损失数据。
据估计死亡人数至少为1万人。
日本全国至少有30万人需要被送往安全地带,550万人受断电影响,至少有3400幢建筑被摧毁或毁坏。
福岛(Fukushima)核电站也严重受损。在核反应建筑发生爆炸后,预测会有核泄漏,目前就此尚无准确消息。
福岛核电站发生第二次爆炸,冷却设施失灵,11人受伤。
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反应防护体并未受损。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