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与欧盟:艰难的靠拢

swissinfo.ch

尽管瑞士占据了欧洲的心脏位置,但它却不是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欧盟)的成员国。瑞士与欧盟之间签订了各种双边协议。

在多次的全民投票中,瑞士公民针对加入欧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愿加入欧盟。

在欧盟布鲁塞尔的档案匣里,封存着瑞士1992年希望加入欧盟的申请。这一申请已从1993年2月5日被正式“冻结”或中止。很明显,瑞士在中期内并不想成为欧盟的成员。

2005年秋季联邦委员会将瑞士加入欧盟的计划从“战略目标”的级别降低为“长期选择”。同期瑞士人民对加入欧盟的热情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从1993年开始进行的一项调查,2006年得出结果:只有1/3的被问询者同意“无条件”地加入欧盟。

尽管对加入欧盟持明显的拒绝态度,但瑞士公民对与欧盟建立双边关系则持广泛的支持态度。在2000年和2005年的两次全民投票中,瑞士公民对多项有关瑞士与欧盟关系的协议表示了赞同。这些协议规定欧盟的部分共同法也将在瑞士生效。

加入欧洲经济空间的绊脚石

自1992年12月7日瑞士全民公决拒绝加入欧洲经济空间(Europäischen Wirtschaftsraum简称:EWR)之后,瑞士政府则面对着一个棘手的局面。当时的经济部长让•帕斯卡尔•德拉穆拉(Jean-Pascal Delamuraz)将这一天称之为“黑色的一天”。

公民对此的否决出人意料,因为当时只有右翼人民党SVP作为最小的,四个执政党中唯一的一个反对瑞士加入欧经区。其余的SP,CVP,和FDP,以及经济协会,都赞成加入欧洲经济区。

在经历了这场政治挫败之后,联邦委员会和当时欧洲共同体(Europäischen Gemeinschaft 简称:EG)国家的政府代表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瑞士和欧共同体可以启动双边谈判。

建立双边关系的过程旷日持久

1994年12月双方谈判代表首次会面。谈判就七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科研、官方协议、人员自由流动、科技贸易壁垒、农业、陆路和航空交通。该谈判持续整整4年。

1998年12月联邦委员会表示,这一谈判结果是“公平并积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升瑞士的经济竞争力,也可减少瑞士独立于欧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在卢森堡正式签署协议后,该组协议并没有马上生效。

在瑞士就走双边协议道路还存在着争议。国家保守派认为这是“为加入欧盟开后门”,并成功的发起全民投票:瑞士与欧盟之间的协议只有经过全民投票,并获得明确的、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方才有效。

共同的边界

在接下来的、也就是被称为第二次双边协议的谈判中,瑞士和欧盟就安全、难民、农产品、环境、媒体、教育、养老金、统计和服务业达成了共识。

瑞士国内政策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便是是否签署申根-都柏林协议,根据该协议瑞士和欧盟将拥有共同的对外边境,还意味着拥有统一的难民收容程序。

在系列双边协议的这两点上,SVP和其他右翼党派表示了反对的意见,并因此发起了全民公决。他们担心这会导致瑞士丧失自主权。持该种意见的人甚至在选民中超过45%。但最终的全民公决还是批准瑞士加入申根-都柏林协议。

赞同加入欧盟的人在行动

不仅反对加入欧盟的人在借助直接民主的“武器”表达他们的愿望;赞成加入欧盟的人也并非无所事事。5个机构团体共同在1995年发起了公民动议案:“接受欧洲”,该动议要求尽快展开加入欧盟的谈判程序。

持相同政治意见的人还希望瑞士加入欧洲经济区,然而1997年其倡议者已撤回了该提议。当2001年3月瑞士人终于对“接受欧洲”的提案进行表决时,瑞士与欧盟的第一次双边协议已圆满结束。

瑞士的大多数国民认可与欧洲保持一段这样的距离。因此尽快展开加入欧盟谈判的提议不会获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事实也是如此,只有23%的人对此表示赞同。

紧密的联系

尽管瑞士并非欧盟成员国,但它与这一国家联盟的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这不仅表现在瑞士的国土全部和欧盟国家接壤(列支敦士登除外),而且因为欧盟是瑞士的主要贸易伙伴。瑞士原材料的近80%均从欧盟国家进口,而60%的瑞士出口也是面向欧盟。

从2002年始,瑞士向15个“原”欧盟国家逐步实施了人员自由流动政策。从2007年6月1日起,瑞士向这些国家的人员完全开放。瑞士人也同样可以从之受益,他们也可以在国外-欧盟国家工作。

随着欧盟的东扩,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瑞士是否也应该向“新”的欧盟国家实行人员自由流通政策。瑞士公民2006年再一次表示赞同,不过此举必须逐步得到实施。但是否对最年轻的欧盟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实行人员自由流通政策,目前尚无定论。

瑞士不是欧洲联盟的成员国。

联邦委员会视加入欧盟尚为“长期的选择”。

瑞士与欧盟通过多项双边协议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欧盟是瑞士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进入90年代瑞士政坛就欧洲政策的讨论形成两极化。

阅读最多
海外瑞士人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