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士兵正排队接受西班牙流感病毒筛查检测。
Keystone / Str
实施新冠病毒疫情封锁限制措施已为时已晚,却又随即过早地解除封锁措施或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其置若罔闻:据瑞士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称,瑞士当局和民众昔日应对西班牙流感的模式,与当前面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应对之策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此内容发布于
2021年02月15日 - 10:00
历史资料显示,据估算,1918年至1919年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共计约2000万至1亿人死亡,其中仅瑞士便有24447人不幸染病而丧生。而1918年秋季暴发的第二波疫情更为致命,不仅肆虐扩散的疫情持续时间较长,还以更强的杀伤力夺去了更多人命。
由瑞士及加拿大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在世界顶级临床医学期刊《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文章(英)外部链接 指出,1918年流感大流行(俗称“西班牙流感”)给瑞士人口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堪称20世纪之最,疫情消退时,瑞士平均每千名居民中就有6.1人因此丧生。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当西班牙流感袭击瑞士时
此内容发布于
2018年10月08日
西班牙流感于1918至1919年之间在瑞士大肆流行,成为了瑞士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大约25000人因此离世,而被感染人群多达全国半数人口。
更多阅览 当西班牙流感袭击瑞士时
“值得注意的是,瑞士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和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应对之策,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苏黎世大学的历史学家Kaspar Staub在接受瑞士新闻通讯社Keystone-SDA采访时表示。
“当然,两者间也存在重要的差异-当今我们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一种病毒,而且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也不能跟100年前同日而语,职场更为网络化,医学知识也更为丰富,”他介绍道。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对当年西班牙流感在瑞士蔓延形势最为猖獗的地区-伯尔尼州当局面对西班牙流感疫情的反应以及举措进行了追踪。
1918年7月西班牙流感第一波疫情暴发时,伯尔尼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迅速且集中统一做出了应对。他们对民众聚会制定了相应的限制措施,关闭剧院、电影院以及学校,明令禁止合唱团训练。感染人数很快呈现出下降之势,而随后,所有的限制举措都被悉数取消。然而,这一切解封措施都为时过早;更严重、更具杀伤力的秋季第二波疫情已然袭来。
对经济后果的恐惧和担忧
致命的是,在西班牙流感第二波疫情之初,伯尔尼州政府把制定及颁布防疫限制措施的责任下放给了管辖区内各市镇当局。
“然而,(各市镇当局)出于对防疫限制措施重新实施及其给本地经济造成影响的恐惧和担忧,这种分散、放权式应对最终并未奏效,”Staub总结道。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指出:“在近期瑞士新冠病毒疫情的应对管理模式中,我们发现了(与西班牙流感期间的应对之策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当年西班牙流感第二波疫情情况近乎相同的是,新冠病毒第二波疫情的持续时间较第一波更长,且波动幅度要大出许多,感染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与第一波相比也高得多。”
回溯西班牙流感第二波疫情,直到1918年秋季到来的数周之后,伯尔尼州政府再次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统一集中措施,疫情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但第二波西班牙流感疫情依然没能彻底消退。就在1918年11月单日新增兵病例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瑞士政府和劳动者之间出现了异见和冲突,进而爆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及群众大规模集会。各州政府集结军队,也再度加速了病毒的感染传播。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1918年瑞士全国总罢工:一百年前的那场抗争
此内容发布于
2018年11月03日
邻国战火硝烟,西班牙流感泛滥,革命,贫困…… 如今很难想象,一战时瑞士的样子。就是在那一年,瑞士爆发了全国总罢…
更多阅览 1918年瑞士全国总罢工:一百年前的那场抗争
由于大规模全国罢工,许多人开始反对政府颁布的民众集会限制措施,随后在政治和舆论双重压力下,政府最终放宽了限制集会的防疫管制措施。
“这些罢工、集会事件与感染病例数量出现反弹紧密相关,从而使得第二波西班牙流感疫情的持续时间更加漫长,”Staub表示。而目前由于新冠病毒出现了变异,恐怕也会出现于当年第二波疫情类似的情况。
终结在望?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伯尔尼人、现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流行病学家Peter Jüni表示,此次研究表明,瑞士是可以从疫情历史中汲取教训的。
“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在瑞士这么一个组织井然有序、做事有条不紊、高度发达且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特殊地位的国家,平均每1000位居民中就有一人因感染新冠病毒丧生,每300位居民中就有一人重症入院治疗,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他坦言。
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结论:“尽管早期已有证据表明,瑞士新冠疫情呈现出不受控制的指数级增长趋势,但瑞士政府在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方面犹豫不决,这势必和1918年西班牙流感以及此次新冠病毒的第二波疫情难以遏制有必然联系。”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此内容发布于
2023年01月11日
这里,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您实时更新报道瑞士疫情发展:追踪最新病毒感染数据、公告瑞士联邦防疫措施、介绍官方健康防护信息和重要咨询途径。
更多阅览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该故事中的文章
相关内容
瑞士暂不对美方关税措施进行反制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7日
瑞士联邦政府做出决定,不对美国向瑞士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立即采取反制措施。
更多阅览 瑞士暂不对美方关税措施进行反制
相关内容
2024年旅居海外的瑞士人数增长1.6%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4日
2024年旅居海外的瑞士人数达到82.67万,较上年增长1.6%。多数人拥有多重国籍,尤其在拉丁美洲和北美地区更为普遍。退休瑞士人偏好定居泰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
更多阅览 2024年旅居海外的瑞士人数增长1.6%
相关内容
特朗普对瑞士商品加征31%的关税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3日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对瑞士进口商品加征31%的关税。
更多阅览 特朗普对瑞士商品加征31%的关税
相关内容
世界经济论坛上行纳粹礼,一名瑞士警察被开除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3日
巴塞尔城市州警察局的一名员工因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做出希特勒敬礼,近日被警方解雇。这一丑闻进一步加剧了该警察机构的内部危机。
更多阅览 世界经济论坛上行纳粹礼,一名瑞士警察被开除
相关内容
瑞士每12人就有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2日
瑞士2023年的贫困率保持稳定,为8.1%。受贫困影响最严重的群体包括独居人士、有年幼子女的单亲家庭、失业者以及学历较低者。
更多阅览 瑞士每12人就有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相关内容
中国电动汽车比亚迪正式进入瑞士市场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2日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正式进军瑞士市场。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瑞士建立一个涵盖15个销售点的经销网络。
更多阅览 中国电动汽车比亚迪正式进入瑞士市场
相关内容
瑞士愚人节:不算玩笑的玩笑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4月01日
四月一日,在民风淳朴的瑞士,媒体还是发布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看似当真,又似玩笑的新闻。是真是假,这里选取一些,请你分辨。
更多阅览 瑞士愚人节:不算玩笑的玩笑
相关内容
中国电影《狗阵》荣获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大奖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3月31日
第39届弗里堡国际电影节(FIFF)圆满落幕,观众人数创下新高。中国电影《狗阵》获得2025年主竞赛单元大奖,另一部中国影片《我的朋友安德烈》荣获评审团特别奖。
更多阅览 中国电影《狗阵》荣获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大奖
相关内容
Twint被评为瑞士声誉最佳企业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3月31日
一项针对瑞士企业声誉的全国调研显示,移动支付应用企业Twint再次拔得头筹,薯片制造商Zweifel和草本糖Ricola紧随其后,而在非营利组织中,瑞士空中救援Rega连续八年稳居榜首。
更多阅览 Twint被评为瑞士声誉最佳企业
相关内容
借记卡:瑞士人最爱的支付方式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03月28日
在瑞士,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用卡付款。根据瑞士国家银行(SNB,瑞士央行)最近进行的支付方式调研,借记卡在现场支付中日益受到欢迎,并已取代现金。
更多阅览 借记卡:瑞士人最爱的支付方式
阅读更多
下一个
以前
相关内容
新冠病毒带着1918年的鬼魂
此内容发布于
2020年04月27日
“西班牙流感”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威胁人类健康的危机。现在的新冠疫情虽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也能找到一些类似之处。
更多阅览 新冠病毒带着1918年的鬼魂
相关内容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此内容发布于
2023年01月11日
这里,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为您实时更新报道瑞士疫情发展:追踪最新病毒感染数据、公告瑞士联邦防疫措施、介绍官方健康防护信息和重要咨询途径。
更多阅览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相关内容
冰川中是否会出现新的病毒大流行?
此内容发布于
2020年05月29日
冰川融化会释放出可能危害人类的病毒和细菌。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永久冻土中已经发现上千种微生物,其中许多尚不为人知。
更多阅览 冰川中是否会出现新的病毒大流行?
相关内容
当西班牙流感袭击瑞士时
此内容发布于
2018年10月08日
西班牙流感于1918至1919年之间在瑞士大肆流行,成为了瑞士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大约25000人因此离世,而被感染人群多达全国半数人口。
更多阅览 当西班牙流感袭击瑞士时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