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怎样成为中立国的
200年前,欧洲强国代表汇聚维也纳,对刚刚走出革命风暴的欧洲进行重组。而这次维也纳会议也成为瑞士中立国的起始点。如今,中立已成为现代瑞士不可分割的特质。不过,历史学家Olivier Meuwly提醒,这个中立标签与其说是瑞士的自愿选择,不如说是外界赋予之物。
1798年,由13个州、盟友、共同区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组成的瑞士联邦随着法国的入侵而瓦解。瑞士成为法国模式掌控的“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州变成简单的下级行政单位。由于政治局势紧张,拿破仑于1803年出台了一项调解法:他将瑞士变成由19个自治州组成的国家,各州地位平等。瑞士史学界将这一举措视为“现代瑞士”的开端。
作为法国的卫星国,瑞士在1814年拿破仑惨败后也遭重创。巴黎失去其中心地位,维也纳成为战胜国代表的汇点,未来从那里铺展开来。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对于瑞士来说,维也纳会议的重要性何在?
Olivier Meuwly:问题和挑战是不可估量的。当时存在两个阵营。1798年联邦下属各州希望恢复旧政体,而新成立的州则希望保持现状。
一些人物对事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导师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瑞士沃州政治家)为了帮助沃州保持其独立性、保持瑞士的22州格局(即调解法确认的联邦19州,外加纳沙泰尔、日内瓦和瓦莱州)做了积极的推动工作。和所有人一样,他对拿破仑充满敌意,但他认为拿破仑政策中有一点值得延续,那就是调解法和22州的国家结构,因为后者保证了瑞士的平稳和平衡。瑞士虽常年战乱,但对欧洲大国具有重要意义。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小小的瑞士对欧洲大国具有哪些重要含义?
O. M. :瑞士是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重要缓冲地。许多国家都想控制这块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地区,从而对法国领土形成包围态势。
历史学家Olivier Meuwly
Olivier Meuwly,洛桑大学法律及文学博士。
现任沃州财政及外事办公室副秘书长
他曾合作撰写了多部关于沃州、瑞士、瑞士政党的历史书籍。
2014年11月,他组织了一次围绕“沃州和维也纳会议”的研讨会。
瑞士的中立其实对各方都有好处。原来一直难以稳定的瑞士决定采取中立立场,尽管瑞士人民并没有要求中立,但他们能够适应。成为中立国并非计划中的事情,而是其他国家应时局需要而促成的。说到底,是亚历山大一世决定了瑞士的命运,因为他是联盟主席。他和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达成协议,他下达法令,保留瑞士22个州的结构。尽管当时的奥地利总理Metternich更支持伯尔尼州,倾向于恢复旧联邦制。
瑞士资讯swissinfo.ch:也就是说,现代瑞士之所以有这样的政治结构,应该感谢俄国…
O. M. :把历史事件归结于某些人物,总是十分困难的。但当事件发生时,我认为人物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如果在亚历山大一世和de La Harpe之间没有坚固的友谊和彼此的信任,亚历山大一世会不会响应沃州的诉求?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历史人物间的关系还是起了促进作用。
De La Harpe无疑是在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瑞士人。从没有一个瑞士人像他一样接近世界重大问题、贴近重要领导人物。从俄国代表团来到法国,直到维也纳会议结束,他一直待在沙皇的近前。他扮演了特别秘书的角色,可以说是幕后的指挥。他是沙皇和周围世界的衔接之一。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有人将1515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bataille de Marignan)看作瑞士中立最初的源头,因为战役失败后,瑞士联邦不再参与欧洲的重要军事冲突。你怎样认为?
O. M. :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导。甚至不是所有的瑞士州都参加了马里尼亚诺战役。我认为,把这场战争同瑞士的中立性挂钩很牵强。
事实上,说到独立的瑞士,它最初在国际法层面得到的认可还得追溯至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Traité de Westphalie),这一协约标志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可以说,从那时起,瑞士的中立身份就多多少少确立起来了。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瑞士1815年时还没有强调其中立性,可是现在,中立国已经成为它最关键的特征。这个变化从何而来?
O. M. :在19世纪,中立性还不成其为指导性原则。它还只是独立瑞士在国际舞台上确立的一种形象。但是, 瑞士人明白, 如果他们不中立,就得被迫为一方走上战场。但为哪一方呢?在1870年的法国-普鲁士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瑞士便宣告其中立地位。中立性是很好的不去抉择的办法。
另外,人道主义充实了瑞士的中立性,使得这一概念变成“有用的酵母”,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回避态度,而成为了有用的工具。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士的中立政策在美苏冷战中走入了鼎盛时期。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尽管有着众多优势,国家中立性一直是辩论的话题,比如前外交部长米什琳·卡尔弥–瑞(Micheline Calmy-Rey)的“积极中立”(neutralité active)政策。近期,米什琳·卡尔弥–瑞的继任迪迪尔·布尔克哈尔德(Didier Burkhalter)也因为其在乌克兰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欧安组织轮值主席的工作,在国内外遭到批评…
O. M. :中立性不应成为僵化的概念。所有的政治原则都应该经过讨论而成形,它的现实性、合理性和发展演变必须经过考验。我是直接民主的忠实拥护者,但它并非上天所设定的神圣标准,它也应该能够成为讨论的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形容瑞士的问题: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人们都有将概念神圣化的趋势,这会造成一些问题。中立国的概念就是一个例子,它肯定会受到现实的冲击:怎样才叫中立?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永远也不能做到绝对的中立,就这么简单。即便如此,又能怎样?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在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召开。当时,打败拿破仑军队的四大强国(俄罗斯、英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此会议上对欧洲进行了重组。
瑞士旧制议会委派3名代表出席会议,各州、地区和城市也派出了代表。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旧联邦呈现分裂的态势。
拿破仑返回法国之后,大会于1815年3月20日接纳了瑞士的中立声明,它认为瑞士的中立性有利于欧洲各国的整体利益和瑞士22个州的团结稳定。
(来源:瑞士历史辞典)
(翻译: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