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联邦总统称与中国关系的里程碑
5月24日,在瑞士访问的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与瑞士联邦总统乌里·毛勒(Ueli Maurer)在位于伯尔尼郊区的Landgut Lohn(国宾馆)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共同见证两国间签署了六项涉及经贸、金融、人力资源、教育、环保等领域谅解备忘录和协议。
李克强总理与瑞士总统24日举行了会谈,会谈中双方均肯定了瑞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的重要意义,并宣布建立金融对话机制,同时希望两国未来加强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当天会谈之前毛勒总统为李克强 总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瑞士联邦副总统兼外交部长迪迪尔·布尔克哈尔德(Didier Burkhalter)、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约翰·施奈德-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n)等瑞方官员陪同出席了当天的签字仪式。
六项谅解备忘录和协议
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与瑞士联邦总统乌里·毛勒共同见证的两国间签署的六项谅解备忘录和协议分别是: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瑞士联邦政府关于结束瑞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
二. 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联邦财政部关于瑞中金融对话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三. 关于在瑞中经贸联委会框架下建立钟表合作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
四. 新华都商学院与苏黎世大学国际化高级管理人员联合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五. 瑞中两国政府关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瑞中管理培训项目谅解备忘录。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瑞士联邦瑞士发展合作署关于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经过两年半的谈判,瑞中双方在原则上同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三月中旬,谈判已完成到技术层面的交涉。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待国会批准之后,协议将会正式签署。
自由贸易协定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瑞士的兴趣点在于某些行业的准入及知识产权问题,而中国则希望 提高其农产品在瑞士的销售。
瑞士钟表业联合会表示,钟表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每年全世界生产4000万支假表,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瑞士手表的假冒产品每年创造10亿瑞郎的营业额。
中国是瑞士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瑞士是少数与中国能保持贸易顺差(2011年瑞士向中国的出口额147亿美金,中国向瑞士进口额74亿美金)的西方国家之一。
瑞中关系的里程碑
签字仪式结束后,瑞士联邦总统乌里·毛勒首先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天与李克强总理举行了非常坦诚友好的会谈,今天签署的各项协议也是两国双边关系上重大的里程碑。今天的成果并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因为我们两国63年来一直保持着相互尊重的良好外交关系。
毛勒还表示,今天会谈中涉及的金融对话对于瑞中两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双方还共同探讨了有关科研、教育、医疗卫生、人权、气候变化等问题,并对两国的双边关系及热点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毛勒最后强调,双方在会谈中均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继续加强双边关系及合作的发展。今天为未来两国的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克强:为什么首选瑞士?
中国总理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瑞中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意义。他也首先肯定了今天会谈的丰硕成果。并就欧洲之行首选瑞士向媒体表示:“这不仅因为瑞士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而且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年前,我就在这里和记者朋友们见面的时候,就代表中国政府和瑞方领导人共同宣布,我们将开启中瑞自贸区的谈判。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丰硕成果,刚刚我们共同见证了两国关于自贸区结束谈判协议的签署。这是两国关系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这不仅为两国经贸关系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还有超越瑞中两国、有利中欧关系发展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和经济20强国家签署的第一份自贸协定,它对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瑞中自贸协定的签署,也宣誓着瑞中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制造和瑞士制造,中国金融和瑞士金融的合作可能会创造出奇迹。
瑞中双方的共识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两国由于历史、文化、国情不同,双方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李克强总理认为,通过平等对话沟通,中瑞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瑞之间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大批警力确保中方访问顺利
瑞士西藏人团体在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期间获得了在联邦大厦附近举行集会的许可。24日,大约250西藏游行示威者高举Free Tibet标语聚集在离联邦大厦大约300米处的Waisenhausplatz。
瑞士警方为了确保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的安全,于周五下午封锁了联邦大厦外的广场。西藏族示威人士如果在此高喊口号,即会被请出广场。
另外,人权组织大赦国际(AI)在向毛勒总统提交的一封信中希望把中国的人权状况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将于5月25日下午离开伯尔尼结束对瑞士的访问,并计划于当地时间18:00左右抵达柏林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