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电脑病毒比炸弹更厉害

按美国的说法,中国军事黑客支队,编号61398曾在这座大楼中工作 Reuters

间谍行动、数据偷盗、搞破坏:网络空间成为一块新战地,前段时间美国和中国针对网络攻击而相互指责就是一个实例。瑞士因其脆弱的基础设施也未能躲过网络犯罪的袭击。

不久前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发现,多年来至少140个美国、欧洲机构、公司,其中包括国际企业、军事集团、航空机构、能源中心和媒体的网络一直受到来自中国的电子间谍的袭击。瑞士的两家公司也在这类受害公司名单中。

瑞士苏黎世Wädenswil战略调查研究所创建者和所长Albert Stahel认为,中国这支军事黑客支队的目的有三:“首先,就像普通间谍一样,为了获取信息;第二,尝试从国际媒体中探索来自持不同政见者的讯息;第三,试验西方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并寻找薄弱环节和漏洞。”

据这位网络专家表示,中国人拥有足够的网络知识也拥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来做这样的事情,他说:“不容忽略的是,多年来中国生产的电脑就被西方人使用。比如苹果产品就是一个例子。中国人不仅生产电脑硬件,也生产软件。数日前,中国刚刚在欧洲推出了世界最快的智能手机。”

根据国家战略,网络袭击的作案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国家。他们在动机、技术和财政上有所区别。

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也不容忽略,他们一般拥有专业的组织能力、大量资金和特殊技能。

另外网站上所谓的“黑客活跃分子”(Hacktivist)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尝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来宣传自己的内容。

恐怖主义分子利用网络做宣传、鼓动追随者,招募和训练成员,征集货款,计划和传送行动计划。未来,恐怖分子利用网络袭击一个国家的要害基础设施如核电站、电讯机构、水库也不是不可能。

美国的言辞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安全调查中心的专家Myriam Dunn Cavelty也认为中国确实有能力进行网络袭击,尽管如此她依然提醒:“也不能完全相信美国的大肆宣传,多年来美国一直在警告有可能出现网络战争,而实际上美国在网络黑客的研究和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比如美国机构涉嫌研发了Stuxnet震网蠕虫病毒,用来破坏伊朗的核研究系统,这种病毒于2010年被发现,网络专家们表示,要想识别这样的有害软件,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了解其运行方式。

中国官方对美国网络公司Mandant(该公司效劳于美国政府)的指责回击道:中国国防部在过去的一年发现了144’000次网络袭击事件,其中超过半数来自美国。

精神损失

那么难道网络战争已经开始?“不,如果像政治家和媒体那样对网络战争夸夸其谈,就太夸张了,”Dunn Cavelty这样表示:“目前所有网络袭击主要是间谍行动,只有少数情况是破坏行动。‘战争’这个词,根据国际法的理论,只有出现摧毁行径时,才能用得上。”

过去的几年中至少30个国家,组建了专门的机构,对网络袭击予以反击或者专门从事网络袭击。这位专家认为,除了中国和美国之外,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和印度都属于这一领域比较活跃的国家。

“最晚在发现震网蠕虫之后,许多国家开始将网络安全列入政治日程,”Dunn Cavelty说:“这是各国首次面对造成精神创伤的软件。从此意识到,这样的袭击不再停留在想象中,而是事实。”

2012年6月,瑞士联邦通过了《防范网络威胁国家战略书》。

根据这份战略书上数据显示,现在针对国家、企业和私人机构的网络袭击越来越多。受袭击对象包括瑞士联邦各部、军事企业Wowag和Ruag及瑞士金融大企业Postfinance。

许多案例根本就未被上报,因为企业担心这样会失去顾客的信任,只有少数企业自认为有能力对抗网络袭击。

对瑞士的袭击

Stahel相信,网络世界毫无疑问是未来的一大威胁。他说:“如果遵循美国的战略行事,会发现,美国正在带头往这个方向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比扔炸弹达到更多目的,令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受到破坏,威胁可以来自四面八方,因为智能不是美国的‘专利’。”

这位安全专家认为,瑞士在这方面还需要跟进,他说:“瑞士今天还在将精力集中在传统国防上,而忽略了信息技术这一范畴的与时俱进。”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国会议员成为了网络袭击的受害者,因此瑞士联邦于2012年通过了一份《防范网络威胁国家战略书》。

这份战略书中记录的数据显示,针对瑞士官方机构和企业的网络袭击在迅速增多,而瑞士这个环节又相当薄弱:首先这是因为瑞士云集了众多像银行这样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且大部分网络设施都处于“不佳状态”,因此安全保障可谓困难重重。

这份国家战略中包揽了各行各业的相关机构,从公共到私人领域,但是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按照Dunn Cavelty的说法,还需要制定很多新条例。另外费用问题也要解决,她说:“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的职责,但是网络袭击只是许多公司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

(译自德文:杨旭东)

阅读最多
海外瑞士人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