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疫情期间安全投票:邮寄选票受欢迎

戴口罩的邮局工作人员
今年邮寄投票需求大:一名员工将邮政投票文件送到美国邮政服务处,以便邮寄给选民(2020年10月在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市)。 Copyright 2020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尽管形势不妙,但今年通过邮寄投票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新冠疫情在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去投票站投票存在一定风险性,因此远距离投票是不错的选择-在全球范围亦如此。

有一点十分明确:2020年将在历史上成为非常活跃的投票年。或许正是因为这场遍布全球的大流行病,许多国家的权力关系都陷入动荡。这也在大街上可见端倪:许多专政国家都出现了抗议行为,这对大选也产生了影响。而观察大流行病盛行期间,相关抗疫举措对民主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鼓励公民形成自己的政见并积极参与大选和投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很明显在目前要求保持“社交距离”和实行“居家隔离”的时期,像以往那样前往投票点投票的方式不太现实,因为在狭小的投票处很难贯彻防护措施,因此选民中的高危人群会选择留在家里。

那么各国怎样应对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我们借助现有的统计数字和具体实例进行观察。

参与率低

以下的图表显示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国大选投票参与率与往年的差距。

外部内容

图中大多数国家投票参与率低于往年,但绝非所有地方都是这种情况,有几个国家甚至明显高于往年,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决定因素

国际民主和选举协助研究所(IDEA)-一家设在斯德哥尔摩的促进民主行为的国际政府组织-确认了在当前形势下依然促使选民参与投票或大选的三个因素:

  • 时间点:这可以解释斯洛伐克、多哥和以色列相对较高的投票率。这几次选举是在大流行病刚开始时进行的,当时这些国家尚未出现或几乎未觉察Covid-19病例。
  • 政治环境:这在黑山和波兰的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次选举之前都在当地引起民众的高度重视及激烈争论,对选举参与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 实际操作:在大流行病期间,尽可能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韩国4月份的议会选举就被立为典范。当其他国家在推迟选举的时候,韩国的这次大选却创下了参与率历史纪录。

韩国的例子

韩国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了这一成功。

在此之前,韩国只有少数人可以采取邮寄方式参与投票,而且需要很早就向官方申请方可。而这次大选,韩国大手笔简化了该程序并广泛地扩大了适用人群的范围:医院里的病人和被隔离的人都可以用书信形式参与投票。

此外,官方还设置了两个附加提前投票日期,并在投票点设置了极其严格的防护措施。为了让选民不会因这些变故感到奇怪,他们非常重视透明化管理并积极与民众进行沟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韩国这次大选创造了参与率的最高纪录,超过过去10年平均值的13%。

瑞士也破纪录

瑞士在今年9月的全民投票中,选民参与率达到了60%,这是50年来的第五高的参与率。

而这里验证了IDEA提出的全部三点因素:

时间点:9月,瑞士的疫情在掌控之中,尽管专家一再发出警告,但民众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放松的情绪。内容:因为投票是从三月份推延下来的,因此投票内容比较丰富,共五项议题,而且其中有些议题存在很大争议。无风险投票:在瑞士通过邮寄投票是一种很普遍和被接受的投票方式,在9月份的投票中,一些州甚至95%选民选择了邮寄投票,当然这也是因为一些州建议民众采取邮寄投票。

相关内容

那么是否可以断言:高邮寄投票人次=高投票率?回答是:也是,也不是。

在瑞士以外的地方,例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邮寄投票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在3月份的第一轮大选中,选民还可以选择到投票站投票或以信函方式投票,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官方决定第二轮大选完全使用信函方式。结果是:第二轮投票参与率(59.5%)略高于第一轮投票率(58.8%)。

外部内容

在奥地利维也纳则是另一番景象。尽管扩大了邮递投票的可能,但10月11日的选举投票率仍比5年前低了约10个百分点。不过与2015年相比,通过邮寄形式的选票在数量上增加了一倍。此外,研究表明,一些选民不愿参与投票的原因出于政治原因,与疫情无关。

IDEA协会的观察员Peter Wolf认为:”似乎现在的情况是,无论一次投票或大选的总体参与率是升是降,只要邮寄投票的可能性存在,就会显示出重要性,需求大幅增加。这正是我们现在在美国大选前这最后几天亲眼目睹的情况-美国人从未像今年这样,如此热衷于邮寄投票。”

相关内容
2019年洛桑选民邮寄联邦选票

相关内容

为何邮寄选票殊非易事

此内容发布于 为避免疫情期间前往拥挤的投票站,选民和各竞选团体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邮寄选票的做法。但是美国、波兰和瑞士的经验表明,引入与保持这种投票方式的“坑”很多。

更多阅览 为何邮寄选票殊非易事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