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美俄角力升级:维持僵局,还是迈向诚恳谈判?

Jerome Bellion-Jourdan

俄罗斯与美国并非注定要为了乌克兰开战。当前仍有开展谈判的空间,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IHEID)谈判专家Jérôme Bellion-Jourdan如是说。

美国和俄罗斯卷入了一场不断升级的角力,两国一边互相指责,一边调动兵力、部署武器。全世界都在注视,不少人还担心,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触发地面或网络空间里的公开对峙。那么是否还有谈判的空间?简短的答案是“有”。谈判过程正是为了预防或避免冲突,或是在利益与世界观(看似)矛盾的领域找到共同基础。

从谈判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动态并不罕见。双方互相交换指控与威胁,好像这样能显示出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俄罗斯计划军事入侵乌克兰的指控,美国及其盟国要联合实施经济制裁的威胁。双方还经常为会谈设置前提:俄罗斯认为自己有权在本国领土上部署军队,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明知俄方立场,但还是在2月1日打给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的电话中,“敦促俄罗斯立即缓和局势,从乌克兰边境撤走军队与装备”。

指控、威胁和办不到的要求,其实这都不稀奇,可给人的印象却是全世界在观看一场拜登与普京的角力,场上的两位总统正在掂量对方的力量。拿角力做的比较也就到此为止,因为这场竞赛不会有赢家或输家。谈判能让对立双方化冲突为合作,要求尽力追求一个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各方都能从协议中获益的结局。

也许看似矛盾的是,即使目前局势日益紧张,人们仍然可以解读出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的信号。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和俄罗斯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先于1月10日在日内瓦举行双边会谈,随后紧接着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北约-俄罗斯委员会会议,以及在维也纳举行了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会议 。布林肯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之间也通过多次电话,1月21日还在日内瓦会晤。这一切都未取得实质成果,然而抛去装腔作势,似乎依然有谈判的空间。 

俄罗斯联邦发布过两份协议草案,这两份草案虽易被视作一系列办不到的要求,但却似乎拟定了日程。《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安全保障措施的协议》草案与《俄罗斯联邦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关于安全保障的条约》草案最初曾被美国拒绝。就在日内瓦会晤之前,布林肯曾经声明:“先罗列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要求,再宣称对方不肯配合参与,然后以此作为其挑衅行动的借口,这当然都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俄罗斯很清楚什么办不到,但……也还是有我们能够参与的问题。”

后来美国与北约还是对俄罗斯的要求奉上了书面回复。这些文件本不准备对外公开。然而,就如谈判中经常发生的那样,这些文件似乎被人泄露,而五角大楼也确认了它们的真实性。在1月10日的日内瓦会谈之后,谢尔曼曾清楚地声明,这“不是你们以为的谈判”,因为美国“不准备拟定了文本,再开始来来回回地修改”。

尽管如此,美方回复的标题就透露着希望:《改进安全保障的参与领域》。这份文件表达了美国愿意“考虑同俄罗斯达成协议或协定……以解决我们各自对安全保障的担忧”。该文件涉及了一系列问题,从“在乌克兰的军事态势”到“中程和短程地射导弹”等,明确了美国的立场和担忧的问题,但也提到“俄方建议双边协议”的特定条款。如果存在美俄双方都愿意参与的领域,那么还缺少什么,以启动有意义的谈判?

首先,即使有困难,仍有必要构建一定程度的信任。尽管在2021年6月拜登-普京日内瓦峰会上做出了承诺,不信任似乎仍是被冷战式言论助长的一个主要障碍。互相承认对方的担忧与利益,是构建信任的第一步。重建信任有助于给看似毫不兼容的要求找到解决方案。举例而言,莫斯科方面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因而华盛顿对北约“开放大门”政策的坚定支持会继续激怒俄方。那么双方之间找得到共同基础吗?北约的开放政策可以保持一种谅解,而这种谅解在北约内部已广泛存在,即乌克兰目前不会加入北约。

其次,关于复杂谈判的恰当模式与进程,需要达成一致意见。在对俄罗斯的回复中,美国提到几种取决于具体问题的“建议性讨论会”:战略稳定对话(Strategic Stability Dialogue)之内和/或在北约-俄罗斯委员会以及在欧安组织内的双边讨论会。1月26日在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与法国之间举行的“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也为讨论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虽然美国并未出席,但这种模式若是应用得当,则有可能帮助缓和美俄紧张关系。探索有创意的新模式还有助于排除路障。

最后,第三方有可能帮助美俄构建信任,并促成在谈判模式与进程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虽然美国与俄罗斯都宣称遵守《联合国宪章》,但没有迹象显示联合国可以发挥调停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甚至可以说,作为论坛的联合国未能化解紧张局势,反被用来助长冲突。尽管俄罗斯提出反对,美国仍于1月31日召集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时间就安排在俄罗斯将于2月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之前。会上双方针锋相对。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占领道德制高点,声称美国是为保护国际秩序。“如果各个前帝国有权动用武力收回过去的领土,这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她质问道,而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内本西亚(Vassily Nebenzia)称此次会议“滑稽可笑”,因为美国持有在本国领土外部署军队的世界纪录。中国则在会议上提出,当前急需的是“静悄悄外交,而不是麦克风外交”。这几天2022年冬奥会正在北京举办,中国能否协助开展静悄悄外交?

也许现在正是“第三方”发挥作用的时机-套用威廉·尤里(William Ury)的概念,即借助一个第三方来考虑冲突各方利益及更广泛群体的利益。奥运会的观众可以警告美国和俄罗斯,不要在欧洲进一步升级,并提醒两国在叙利亚等地可能造成的附带性破坏,在过去十年里,叙利亚已经成为一场傀儡战争的牺牲品,付出惨重的死亡代价。全世界的第三方可以呼吁各方-不只是俄罗斯和美国-坐回谈判桌前,一起审视置于气候变化、不平等等其他全球问题大背景下的安全保障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一种合作精神,而非彼此对立。第三方还可以敦促美国和俄罗斯停止扮演摔跤手的角色,开始像花样滑冰的舞伴那样配合共舞,以便最终取得“双赢”。这将展示出谈判的力量-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还会促成第三种“赢”-“全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立场。

(译自英语:于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