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時間軸:中東衝突與瑞士
正在進行的巴以戰爭是中東長期衝突的最新篇章。瑞士承諾保持中立、提供人道援助並與聯合國決議保持一致,這對於解決衝突問題至關重要。這裡是我們整理的重要事件時間軸。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關於這場衝突的起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有人將這場衝突的根源追溯至古代,也有人認為這場衝突始於19世紀末的猶太人遷徙,而我們的時間軸,起點定在1897年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
之所以選擇這段時間作為起點,是因為這次事件發生在巴塞爾,突顯了瑞士與這場衝突的歷史淵源。幾十年來,瑞士在保持政治中立的同時,始終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始終與聯合國有關巴以衝突的決議保持立場一致。
1897年8月: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瑞士巴塞爾舉行。
大會結束一周後,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發起人、後來的創始主席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寫道:”在巴塞爾,我建立了猶太國。”
1917: 《貝爾福宣言*》
1918-1948: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
1927: 瑞士在雅法設立領事館
在英國委任統治時期,雅法(Jaffa)是位於巴勒斯坦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如今已成為特拉維夫南部的一部分。 1927年,雅法仍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城市,但由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於是雅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47: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提出巴勒斯坦分治計畫。 [提案中的分治地圖]
1948:以色列宣布獨立;阿拉伯國家攻擊以色列,阿以戰爭。
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期滿後,以色列宣布獨立,這項行動立即引發了埃及、外約旦(現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干預。 這場衝突被稱為第一次中東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失敗和以色列領土大幅擴張告終,擴張程度超越了聯合國分治計畫的建議區域。
這場戰爭的一個主要後果是巴勒斯坦人「大逃亡」*(Nakba)。 當時,190萬巴勒斯坦人中估計有75萬人淪為難民,被迫離開以色列國境,從未被允許返回。
1949:瑞士承認以色列國;停戰協議。
1949年1月28日,瑞士對以色列和約旦給予事實上的承認。 1948年,瑞士聯邦委員會推遲承認以色列,以避免被認為是在選邊站隊,並維持與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埃及)的貿易關係。 瑞士當局也對以色列當時的社會主義傾向及其與東方共產主義集結結盟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在阿以雙方簽訂停戰協議後,瑞士緊跟其他西方國家的步伐,對以色列予以官方承認。 這個停戰協議劃定了軍事分界線-「綠線」(Green Line)。 「綠線」成為以色列軍隊與阿拉伯鄰國軍隊之間的邊界。 這些分界線成為以色列事實上的領土邊界,一直持續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爆發。
猶太復國主義:
又稱錫安主義,是一個政治運動,最初目標是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國家,現在則支持以色列國。
《貝爾福宣言》:
是英國政府於1917年發表的一項公開聲明。 聲明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這標誌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願望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然而,它也規定「不得採取任何可能損害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群體公民和宗教權利的行動」。
納克巴(大逃離):
阿拉伯語的意思是“大災難”,指1948年阿以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大規模流離失所和被剝奪財產。
納克薩:
在阿拉伯語中指”挫折”,用於描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對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尤其指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的剩餘領土,包括約旦河西岸、東 耶路撒冷、加薩走廊,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
贖罪日戰爭:
又稱十月戰爭。 1973年,以埃及和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國家聯盟與以色列發生衝突,目的是在猶太教的贖罪日奪回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這場戰爭以以色列的軍事勝利告終。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以其主要派係法塔赫為核心,這個政治和軍事組織最初旨在透過武裝鬥爭解放巴勒斯坦,但後來承認了以色列,並尋求兩國方案。
哈馬斯:一個尋求建立巴勒斯坦國的伊斯蘭軍事和政治組織,與以色列有政治和軍事衝突。包括以色列、美國和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將其視為恐怖組織。
巴勒斯坦起義(第一次和第二次):
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起義”,這兩次起義都是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佔領的行動,其特徵是廣泛的抗議、非暴力反抗和暴力行動。
《奧斯陸協定》:
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在1990年代達成的一系列協議,旨在根據聯合國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達成一項條約,並為雙方未來的關係建立一個框架。
《亞伯拉罕協議》:
2020年,以色列與幾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一系列關係正常化協議。 這些協議由阿聯酋發起,隨後巴林、摩洛哥和蘇丹跟進簽署。 這些協議標誌著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的轉變,從阿拉伯國家長期拒絕承認以色列國,轉變為開啟公開的外交關係的新階段。
1951年,瑞士在特拉維夫設立領事辦事處。
1967: 第三次中東戰爭。 [地圖]
以色列以預防性自我防衛的名義,對約旦、埃及和敘利亞發動攻擊,理由是這些國家顯然在準備入侵以色列。 這次攻擊讓阿拉伯政府措手不及,以色列藉機大幅擴張領土,新佔領的區域包括西奈半島、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
1973: 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
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動突襲,導致了短暫而激烈的衝突。在此期間,瑞士在中東問題上的外交立場逐漸明確,特別是在贖罪日戰爭之後,瑞士對以色列表達了更多的同情。1975年,瑞士決定停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旨在回應該機構批評以色列的一項決議。
同時,瑞士也開始採取更積極主動、更謹慎的態度對待中東衝突,部分原因是受到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在瑞士領土上發動攻擊的影響,其中包括1970年瑞士航空飛機爆炸懸案,這起襲擊被懷疑與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有關。飛機上的47人全部罹難
1973年10月22日:聯合國第338號決議
這項決議呼籲所有各方立即停火並終止所有軍事活動。決議指出,各方應開始談判,以期在中東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
瑞士支持和平進程,但對該決議的具體立場沒有明確記錄。
1975: 瑞士在日內瓦設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辦事處。
設立該辦事處是瑞士與中東衝突各方接觸的更廣泛策略的一部分。 瑞士希望透過此舉發揮調解作用,並關注海外瑞士公民的安全,特別是在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對瑞士領土發動一系列攻擊之後。
雖然有指控稱,瑞士和巴解組織之間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為巴勒斯坦建國事業提供外交支持,以換取免受攻擊的保證。但瑞士政府的一項調查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可以證實此類會面或協議。
1979:聯合國第446號和第452號決議
這兩項決議都涉及以色列自1967年以來在巴勒斯坦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上建造定居點的問題。 第446號決議宣布這些定居點「沒有法律效力」,而第452號決議則敦促以色列停止建造此類定居點。
瑞士對這兩項決議的立場明確:瑞士一貫主張結束以色列在被佔領土上的定居點建設活動,與聯合國的立場保持一致,並強調必須停止定居點擴張。
1980:聯合國第465號、第476號及第478號決議
第465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拆除現有定居點,停止規劃和建造新的定居點。476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改變耶路撒冷地位和人口組成的行動是非法的。478號決議譴責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並敦促會員國從該城市撤出外交使團。
瑞士的立場與這些決議保持一致:反對以色列在被佔領土上建造定居點,承認東耶路撒冷為被佔領土,支持透過談判解決耶路撒冷問題,同時保留其在特拉維夫的大使館。
1981:聯合國第497號決議
認定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實施的法律無效,這些法律不具國際效力。
瑞士認為戈蘭高地是被佔領土,反對以色列吞併戈蘭高地。
1987-1993: 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
1988年:哈馬斯誕生*。
瑞士歷來不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而是作為其包容性對話和斡旋政策的一部分,與哈馬斯保持接觸。2012年,哈馬斯代表團甚至訪問了瑞士,在日內瓦出席了各國議會聯盟(IPU)的會議以及一場關於加薩問題的大學會議。 這項政策一直持續到2023年。
1993:《奧斯陸協定》*;瑞士支持和平進程。
2000-2005: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
2002:聯合國第1397號及第1402號決議
第1387號決議申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在安全和公認的邊界內毗鄰共存的設想。 第1402號決議呼籲以色列軍隊撤出巴勒斯坦城市、停止暴力,並敦促雙方恢復談判。
瑞士的立場與這些決議一致,支持「兩國方案」作為和平的基礎,主張停止暴力和恢復外交談判。
2003年10月:日內瓦倡議
在瑞士學者亞歷克西斯·凱勒(Alexis Keller)及其父親(前外交官和銀行家)的推動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士簽署了解決關鍵衝突問題(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難民和邊界劃定) 的和平倡議。
儘管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但瑞士的參與還是遭到了反對和批評。 2023年,瑞士放棄了該倡議,理由是政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需要採取更創新的方式。
2003:聯合國第1515號決議
支持“和平路線圖”,呼籲結束暴力,主張“兩國方案”。
瑞士完全支持這項決議。
2006:哈馬斯贏得巴勒斯坦立法選舉;瑞士與法塔赫(巴解組織)和哈馬斯保持接觸。
2008-2009、2012、2014、2021:巴以戰爭;瑞士提供人道援助並呼籲停火。
2020年9月:《亞伯拉罕協議》*
在美國斡旋下,以色列與幾個阿拉伯國家達成了一系列關係正常化協議。
2020年11月:伊格納西奧‧卡西斯訪問中東
瑞士外交部長伊格納西奧·卡西斯(Ignazio Cassis)訪問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重點關注《2021-2024年中東北非地區戰略》(Middle ENA Strategy 2021-2024)的實施情況。 與地區領導人的主要討論內容涉及對話促進、創新和永續發展。
2022年1月:瑞士決定放棄日內瓦倡議,重新制定中東戰略。
2023:巴以戰爭
針對哈馬斯武裝分子10月7日對以色列的攻擊,瑞士予以譴責,聯邦委員會宣布將哈馬斯視為恐怖組織。 作為對攻擊的回應,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實施了全面封鎖,並向哈馬斯宣戰。
(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編者:Virginie Mangin/Livm)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