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围绕减税与家庭模式的争执

留在家照顾子女,还是走出家门去工作?家庭模式再次成了舆论的焦点 Keystone

右翼瑞士人民党提出,应对不使用托儿设施的家庭实施减税,但这项提案受到来自各党派、企业界和妇女组织的反对。该提案将于11月24日作出全国公决。

支持全职家长减税优惠的人称,他们的动议旨在消除歧视性税收制度,让所有家庭处于平等地位。

动议内容未指明具体金额。基于目前托儿规范,动议呼吁,应从应纳税收入中对每个子女每年减免1万瑞郎(约合6.7万元人民币)。

“不需送子女入托的家庭不会给国家造成附加成本。他们甚至缴纳更多的税,因为他们不能用享受托儿服务为由来减税,”联邦院议员汉内斯·日耳曼(Hannes Germann)透露。

同为人民党党员、今年3月刚入选国民院的维瑞娜·赫尔佐格(Verena Herzog)认为,该动议谋求解决的,是无法再依赖传统家庭价值的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教师与学徒辅导员常常得肩负起家长的责任,这给他们增加了重担,”赫尔佐格吐露。

她坚决认为,持有职业文凭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在家里照顾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母亲可以考虑在孩子长大些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赫尔佐格还提醒说,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母亲压力实在太大。

“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公众讨论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能让选民信服我们的观点,”她表示。

右翼瑞士人民党的动议是3个减轻家庭税负的提案之一。

中右翼基督民主党为两项提案征集到了足够签名,这两项提案分别是对子女津贴免税,和提高已婚夫妇的税务状况。

2013年3月,一项为希望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家长们改善条件的宪法修正案,被选民以微弱多数否决。这项由议会发起的提案有意增加托儿选择,包括增设托儿所。

过时的模式

然而,来自其它党派与企业界的支持似乎相当有限。

中左翼党派与许多中右翼成员都反对这项动议。

某妇女委员会由来自大多数政治派别的女性组成,她们也把这项保守提案看作历史倒退。

“人民党想把上世纪女性作家庭主妇、男性养家糊口的家庭模式永远保留下来,”该妇女组织评论道。

该组织担心,该动议会令依赖托儿所和其它托儿机构的家庭日子更加难过。

企业界的重要成员-中小企业联合会(Gewerbeverband/Usam)与瑞士经济联合会(Economiesuisse)-也持反对态度。

“该动议事关工作与家庭的协调。它不鼓励家庭寻求双份收入,”瑞士经济联合会资深发言人罗伯托·科洛奈洛(Roberto Colonello)表示。

他补充说,尽管花在职业培训上的高额成本和就业市场上专家的短缺,不工作一方的潜力终将得不到发挥。

  

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汉斯-乌尔里希·毕格勒(Hans-Ulrich Bigler)则认为,该动议一旦通过,会导致国家收入极大下降。据估计,每年的亏空为3.9亿瑞郎(约合26亿元人民币)。

除了对在家养育子女的家庭给予减税优惠的提案外,交由选民投票的还有另外两项议题。

一项是由年轻社会党人提出的动议,要求减小企业内部的薪酬差距,最高工资不应超出最低工资的11倍(1:12)。

另外一项则是否决提高瑞士高速公路年费-也被称为允许轿车上高速的“车窗贴票”-的议会决定。

11月24日还安排了很多州及地区性的投票与选举。

征税逻辑

反对者亦指出,该动议与现有瑞士税收体制相矛盾。

“这就像是因在家工作而不能享受通勤族减税优惠的人在要求特别减税,”保护家庭组织(Pro Familia)会长鲁克蕾齐亚·迈耶-沙茨(Lucrezia Meier-Schatz)说。

该压力集团警告说,动议若获通过,将无可避免地发生对某些家庭的歧视,并称单一收入家庭需要其它形式的税收优惠。

作为中右翼基督民主党议员的迈耶-沙茨,毫不掩饰自己对其所属政党采取立场的愤怒。

在最初的反对之后,该党的领导层及大多数该党议员现在都站出来支持这项动议。

该党一向维护家庭问题,如今还征集到足够的签名来推行自己的方案-为已婚夫妇减轻税负,实施子女与教育津贴免税。

这两项提案还需经过议会讨论,才能由政府安排全民公决日期。

不公平的好处

政府则呼吁否决人民党的最新提案,称通过该提案会给选择传统模式的家庭不公平的好处。

2011年的法律修正案废除了对不依靠托儿设施的家庭的优惠税法。

在今年初的一次议会讨论中,财政部长艾维琳·维德默-施龙普夫(Eveline Widmer-Schlumpf)争辩说,回到过去的税务规定上,等于是抬高一种家庭模式,而贬低另一种家庭模式。

“对于是靠一份工资还是两份工资糊口,许多家庭并不能作出选择。他们需要双方都去工作,否则就无法维持生计,”她在国民院讲话时提到。

(译自英文:小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