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气候行动由选民决定
瑞士选民将对国家气候政策支柱之一的一项修订法案进行表决。6月13日,选民将就《二氧化碳减排新法》投票,此项法律条文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气候保护运动组织内部,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一场危机不应掩盖另一场危机,全球各大协会、政界人士与青年团体发出了这一警告。他们认为,新冠疫情不应该令人们忽视另一场危机:气候危机。气候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并且更加持久。
经济活动放缓导致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减少,而如今温室气体排放量再次攀升。如若不能及时并坚定不移地扭转乾坤,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似乎会越发遥不可及。在瑞士,人民对这一关键转折拥有发言权:6月13日,《二氧化碳法修订案》将最终由选民投票决定。
相关内容
瑞士未能实现减排目标
公决决的是什么?
《二氧化碳法》是瑞士联邦力求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采用的主要政治手段。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瑞士力争到2030年将碳排放减至1990年水平的一半,其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气候中立(即“净零排放”)。
若要将这些目标纳入国家立法,制定2021-2030年采取的应对措施,全面修订《二氧化碳法》则十分必要。
新规包括与道路车辆、空中交通、工业排放以及建筑改造相关的各项措施。
与其他国家相比,瑞士正采取何种行动?
《2021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1)报告对61个国家的气候政策进行了评估,瑞士名列第14位。
尽管瑞士的排名相比去年向前提升了两位,但是目前的努力仍无法实现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既定目标,该项报告作者之一的非政府组织“德国观察” (Germanwatch)指出。瑞士在农业领域缺乏举措,以及通过投资海外气候项目来减少部分碳排放,这些都尤其遭到了批评。
相关内容
“被遗忘”的温室气体威胁《巴黎协定》目标实现
支持新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二氧化碳新法》的支持者们肯定地表示,该法提出了基于经得起推敲与考量的措施,可以使瑞士兑现国际承诺。
新法拥护者们认为,修订案会令交通部门与建筑行业的生态替代产品更具竞争力,不仅能够为瑞士经济提供更大机遇,而且还可以保障投资并创建就业机会。瑞士每年从国外购买化石燃料的开销约为80亿瑞郎,这笔资金可以投入到气候保护项目中。
刺激性手段也可以令瑞士人民从中受益,因为二氧化碳排放税的部分所得以及向航空客票征收的碳税都将直接返还给民众。
反对新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对于批评者而言,《二氧化碳新法》毫无实效,只会造成更多的官僚主义以及重重约束,与此同时,各大企业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大幅增长,尤其会增加能源消耗的成本并减少流动性。
在气候与环境保护方面,瑞士早已拥有比较严格的规范,进一步减少其消费对于全球气候实际上毫无任何成效,反对者们表示。瑞士要想作出卓越贡献,只能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过鼓励科研与创新才会创造有利条件。
反对者中也有人谴责说,新法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措施不够清晰透彻。
选民为何有权决定?
《二氧化碳新法》于2020年9月被议会通过,在历时大约3年的漫长辩论后,议员们接受了比政府举措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
一个由各党派人士组成的经济委员会成功地发起了一项反对减排新法的全民动议,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收集了11万多个公民有效签名(只需5万个)。在收集签名过程中,由气候保护积极分子组成的第二个委员会也加入其中。
对议会决定拥有否决的权利是瑞士直接民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
气候危机对人权是一种威胁吗?
正反方都是何许人?
在议会最终投票时,除瑞士最大政党-瑞士人民党(SVP/UDC,右翼保守党派)以外,新法得到了其他各党派的一致拥护。
赞同修订案的还有由各大企业、能源供应公司、建筑业、银行业及保险业各伞状组织联合组成的“拥护二氧化碳法瑞士经济委员会”( Economia svizzera per la legge sul CO2),以及瑞士工商企业联合会(economiesuisse)、瑞士气候联盟(Alliance Climatique Suisse)、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与众多州政府机关的“气候保护罢工/罢课” (Grève pour le clima) 团体,甚至联邦委员会也支持立法修订。
与此同时,新法遭到“对‘二氧化碳新法’投反对票”( No alla legge sul CO2)经济委员会的反对,该委员会由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空中运输以及建筑行业代表组成。反对者中也有主要来自瑞士法语区的气候保护积极分子组成的另一个委员会,他们希望政府制定更为严格的措施。
(译自意大利语:薛伟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