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发赴瑞留学生”返乡团”
这是一支特殊的访瑞团队,在他们眼中,瑞士不仅拥有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更有傲人的科研及教学环境。他们对此再清楚不过,因为他们的青春,曾经在这里度过。
6月18日,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一行14人,全部是曾经留瑞的莘莘学子,以及他们的伴侣。而在瑞士迎接他们的,将是阔别已久的苏黎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及大学、伯尔尼、弗里堡大学和保罗谢尔研究所。
阔别几十年,再次踏上瑞士的土地,当初的菁菁少年,如今已不再年轻。然而不变的,依然是他们一颗颗热切盼望促进瑞中两国交流的心。
“这次组织的留瑞学子回访团创了几个第一,这是首次全部由留瑞学生组织的访问团;首次跨学科的回访团,也是首次受到瑞士驻华和中国驻瑞双方大使馆大力赞助和支持的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瑞士分会会长端木美女士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说:“这是第一次,破冰之旅,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留学生回瑞士看看”。
将经验传给年轻人
去年2月,端木女士遇到了已经定居在瑞士的魏逊,并向她表达了欧美同学会瑞士分会不少老同学的愿望:“多想再看看瑞士呀,看看变化是不是和中国一样大”;“看看是不是和老同事们还有合作的机会”;“也让老伴儿看看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有心的魏女士于是和原苏黎世学联主席吴明取得了联系,希望帮助这些如今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的老留学生们达成自己的心愿。瑞士驻华使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予以资金支持,为这些在瑞中交流中作出过很大贡献的学子们,减轻一些回访的财政负担。使馆也希望,可以通过中国留学生的回访,更大地激发瑞士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兴趣。
“目前瑞士学生去中国留学还主要集中在学习语言和文化阶段,但是事实上,中国的实验室、科研水平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瑞士驻华使馆希望有更多的瑞士学生去中国学习更多的东西,”魏逊对瑞士资讯说。
同时,这些老留学生的经验,无论是在瑞士留学期间,还是归国后为祖国效力的经历,都对如今的莘莘学子大有帮助。这就难怪,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处也对此大力支持,并协助“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学会”在苏黎世和洛桑两个中国学生较多的校区举办了两场交流会,让老留学生们和现在的中国赴瑞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到访的许多院校,都派出国际办公室的人员接待我们,特别是我们还和很多瑞士学生以及中国留学生建立了联系”,魏逊补充说道。
瑞中人文学科交流的重镇-弗里堡
近20年来,尽管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赴海外取经,但其重点非常明显:理科、工科、医科。中国的建设需要海外的经验。然而人文科学获得的资助非常少,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十几位老留学生中有搞物理的、搞医学的,人文学科的却寥寥无几。而与学生交流的场所,也选择在了苏黎世和洛桑这两个有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地方。
“他们的访问行程中本来没有弗里堡,能来我们这里,纯粹是‘靠关系’,”弗里堡大学国际关系处的马燕丽(Marielle De Dardel)处长悄悄对瑞士资讯的记者说。这个对中国非常友好的瑞士人几乎成了中国通,一直在积极促进弗里堡大学与中国的交流项目。
“瑞士大使馆给我们的行程加了许多内容,很多大学的国际关系处都在邀请我们。伯尔尼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组织(CRUS),我们都没有老学友,但也都给我们联系了参观座谈,”魏女士说。“虽然挺累的,但大家都觉得很值,”瑞士分会秘书长许铁兵先生说,在弗里堡,曾在纳沙泰尔和日内瓦大学留学的他兼任会议翻译。
与在其他城市的交流不同,弗里堡的座谈会更注重人文科学:Colette Girard女士介绍了正在着手研究的项目-20世纪在弗里堡大学学习的中国知识分子。从雷鸣远到田志康,再到阎宗临,从上个世纪起,中国留学生就与弗里堡有了深深的联系;而近代,从季羡林到席慕容,再到端木美,弗里堡这个小小的瑞士古城,到底滋润滋养了多少中国学人。
现在的弗里堡大学也并没有淡漠和中国的关系,与上海和香港都建立了学术、学生交流基地,自2008年起,还每年参与举办中法瑞秋季大学,在上海为即将赴欧留学的中国学生们解惑。与其他瑞士大学不同,弗里堡大学与中国的交流还体现在文学、历史、跨文化研究上。2013年9月弗里堡大学将与中国大学共同举办比较文学交流会。弗里堡大学的Claude Hauser教授也正在与中国合作,将已有德、法、意三种版本的《世界镜像中的瑞士》网站译成中文-尚在英文之前。
而目前研究瑞士史的中国人颇有建树的只有端木美女士,但她仅能从法语入手,略有局限,“从今年9月开始,弗里堡大学还为一位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奖学金,专门研究瑞士史,她是学历史出身,英文很好,也懂德文,真是千里挑一,很有希望,”端木老师说。
师生情、同事情、同窗情
6月27日的弗里堡行是留瑞学子回访团的最后一站,28日,他们就将启程回京,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对2004-2005年曾在弗里堡大学读书的杨嘉庆来说,行囊里装下的是再续的师生情:老师Aline Gohard当年对他的辅导,让他的法语口语突飞猛进,如今再次相见,相谈甚欢。
对阔别27年,再次回到瑞士的王利群教授来说,收获的是再续的同事之情。他在再次回到保罗谢尔研究所之前,给许多老同事广发英雄贴,没想到,“几位已退休的同事还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见我;有不少我不认识的、叫不出名字的,也都来了,还说‘我记得你,王先生’,”王教授孩童般地笑着说。
而对该活动的组织人之一吴明来说,他带走的则是师弟师妹们的同窗之情,不少也是学医的“后辈”们,都希望从这位学长口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我会马上再回来的,”吴明对他们说。瑞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学术知识的传递,也正是在这样的来来往往中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每个人所带走的,都是一串串记忆;每个人所留下的,都是一朵朵友谊之花。
百年来,欧美同学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万余名会员的归国留学生组织。
会员从30多个国家地区回来,分属留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瑞士、东欧、北欧、拉美、澳新13个分会。
早期同学会会员较少,留学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的学生同属“法比瑞分会”。
改革开放后从瑞士学成回国的学者人数渐多,最终于1992年独立成“瑞士分会”。
瑞士分会现有会员200余人。会员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前往瑞士学习的。其成员分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会址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是北京市中心仅存不多的传统典雅的四合院建筑。
它西靠一箭之遥的紫禁城,东临著名的北京饭店,南依新复修的古老的菖蒲河公园。
在20世纪初这里还是一座庙宇之时,一群从大清帝国走向世界又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先驱者们,就怀着“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目的,以此地为传播国外进步思想、先进科技知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动基地。
这些早期留学归国学者发起并于1913年创建了“欧美同学会”。
1916年同学会集资购买了这座院落,使之成为此后几代远赴欧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归国之时的共同家园,直至今日。
6月18日,飞离北京首都国际飞机场;
6月19日,参观苏黎世大学医院,与该校国际办公室座谈;与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所师生座谈。
6月20日,访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国际办公室;访问中国驻瑞士苏黎世总领馆。
6月21日,与瑞中协会成员会见。拜访昔日学校。
6月22日,在伯尔尼大学座谈;与校长联席会议组织CRUS会面;拜访中国驻伯尔尼大使馆教育处。
6月23日,与瑞中协会组织共同参观伯尔尼州。
6月24日,赴洛桑。
6月25日,访问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
6月26日,访问洛桑大学、瑞士国家行政学院、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学生座谈。
6月27日,访问弗立堡大学并座谈。
6月28日,返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