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是否做好准备驾驶中国轿车?
于3月8日拉开帷幕的日内瓦国际车展,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第一次接纳了中国汽车制造商。
来自沈阳的华晨集团(Brilliance)期望利用这次盛会作为跳板,打入瑞士和欧洲的轿车市场。但买主是否作好准备驾驶中国轿车?
有一个人对此毫不怀疑,他就是Hans-Ulrich Sachs,HSO欧洲汽车公司(HSO Motors Europe)的主席和常务董事。该公司将负责为华晨汽车(Brilliance)建立销售网络。
他否认了对中国车的可靠性和名誉不佳的评论,表示华晨金杯汽车不存在这个问题。
“至于引擎和变速箱,我们的技术是信得过的,因为它使用的是三菱(Mitsubishi)公司的产品。可靠性方面不会有问题,”他告诉swissinfo。
对于为什么应该买华晨BS6中型车(Brilliance BS6)这个问题,Sachs的回答也直截了当:“因为它空间大、性能多-例如真皮车座、自动空调、泊车距离控制等,而且它的价格也很合理。”
瑞士、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荷兰被HSO看作首要市场,该车型在瑞士的售价将在2.8-3万瑞士法郎(合2.3-2.46万美元)之间。
可靠性
也许可靠性对华晨汽车来说不是问题,但却似乎是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通病。
据瑞士《汽车要闻》杂志(Automobile Review)法语版的报导,近6个月内,几乎80%的中国车型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缺陷。
不过《经济学人》报(The Economist)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把中国产轿车的前景描绘得比较乐观。
它指出,由国营汽车制造公司中国上汽集团(SAIC)生产的荣威750中型车(Roewe 750 saloon)特别注重设计与技术,因而有可能成为第一家打破对中国车的负面舆论的车型。
《汽车要闻》德文版记者Matthias Pfannmüller试驾华晨BS6型车后,虽认同中国轿车工业具有潜力的看法,但认为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潜力巨大
他认为,只有15-20年历史的中国汽车工业成长迅猛,速度甚至超过走在前面的日本和韩国。
“以韩国为例,他们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如今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他们学习得相当快,中国人会比他们更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车只不过是个开端,”他说道。
Pfannmüller介绍说,中国人拥有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从西方轿车制造商那里得到的支持。
对那些想要在中国站稳脚跟的西方轿车制造商来说,新兴的中国市场潜伏了巨大的商机。但目前进入该市场唯一的方法是与当地合伙人携手合作。
合资企业
举例来说,华晨集团与德国宝马(BMW)汽车制造公司建有合资企业,在沈阳制造宝马3和5两个系列的车型。上汽集团则与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和大众公司(Volkswagen)分别建有合资企业。
“如果细看日内瓦车展上新的(华晨)BS4车型,你会看到宝马5系列风格的影子。虽然技术上并没有相似之处,但这些车型来自同一个生产线,”Pfannmüller指出。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起最大影响的,是欧洲制造商在中国就必须与中国人合作的事实。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学习到生产知识和现代技术,”他又补充说。
尽管如此,Pfannmüller认为,中国汽车要真正进入欧洲市场还需要十年的时间。但这又涉及一个问题:他们目前坐拥国内巨大的新兴市场,为什么还想要打入欧洲市场?
“我们猜想,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可信度,借以提高在国内的形象。如果华晨集团打出牌子注明‘我们算得上中国的奔驰(Mercedes Benz),我们生产的轿车还销往欧洲’,这就是一个卖点。”
swissinfo,Adam Beaumont于日内瓦
中国轿车进口商Asie Auto的数据:
2006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
2006年,中国共生产728万辆汽车(比上年增长27.3%),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国。
中国2006年的汽车销售量达到722万辆(比上年增长25.1%)。
预计2007年的汽车销量将增长15%,超越800万辆。
日内瓦国际车展占地面积约为7.7万平方米,参展商超过250家。
预计今年的参观人数将达到70万人次左右,其中40%来自国外。仅在轿车展厅,就有80多个世界和欧洲车型首次亮相。
总部设在楚格(Zug)的瑞士亚洲汽车集团(Asia Motor Group)将在瑞士和列支敦士登(Lichtenstein)销售华晨轿车。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