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燃料-虎头蛇尾?
世界每7个人中有1人遭受饥饿的困苦,因此关于利用农作物生产“绿色”燃料的争论喋喋不休,而在“使用绿色燃料与使用化石燃料会为环境造成同等的危害”这一说法得到证实之后,更令局面如火上加油。
2008年7月英国《卫报》刊登了世界银行的一个内部调查结果,从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过去的6年中,世界75%的食物涨价都是由所谓的“绿色”燃料造成。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02-2008年世界饥饿人口从8.4亿增长到9.25亿。这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同时再生燃料世界联盟(GRFA)也作出证实:2000-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产品增加了22倍,而生物酒精产品也增加了2倍。
矛盾重重
瑞士联邦海关管理局虽然证明,瑞士进口的生态燃料产品不超过总消耗的5%,但科研人员还是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2012年9月科研机构EMPA确认:“只有少数生态燃料比汽油更加环保。”
负责调查的Rainer Zah对swissinfo.ch表示:“如果在应该种植农作物的天地里种植生产生态燃料的植物,那么造成的后果会比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而根据世界再生能源联盟的数据,2010年生态燃料产品在世界生产总值中占3744.32亿美金,而202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747.51亿美金。如果没有政府的注资,根本无法达到这种增长。
便宜食品的末日
瑞士最大食品中心雀巢总裁Peter Brabeck,是生态燃料工业最尖锐的批评家,他认为这一工业带来了“便宜食品的末日”,Brabeck的观点受到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雀巢发言人Philippe Aeschlimann否认,Brabeck这样说是“因害怕原材料的涨价会对该集团的财政造成影响”的说法。他说:“我们参与这一讨论,与我们的营业状况无关,而是与这一生态燃料政策对社会带来的后果有关。”
雀巢会以降低费用、革新来对付价格的浮动,而涨价是他们最后才会选择的一步棋。
塞拉利昂项目
瑞士企业属于生态燃料的倡导者。Addax Bioenergy公司将于2013年投资3.5亿美金在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的马拉尔马拉设立一个生产生态酒精的综合企业,为当地创造工作机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瑞士非政府组织“人人都有面包”,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结果:这一项目拥有很多税收优惠,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在干旱时期用水强度大,与当地政府之间签有不合法协约。
瑞士国际透明组织和人人都有面包组织的Yvan Maillard表示,Addax公司在塞拉利昂所做的事情是在瑞士无法做到的。而Addax 生态能源公司总裁Nicolai Germann则对此予以反驳,他说:“我们的项目受到了发展银行一些独立专家的监督,仅对于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调查就用了三年的时间。”
“我们能够完全确定,我们的项目可以提高当地小户农家的食物保障,”Germann继续说。甘蔗并不像小麦和玉米一样属于基础食物,所以种植甘蔗提取能量并不属于将食品用于其他用途。
放眼第二代
Rainer Zah表示,目前的状况是为第二代生态燃料做准备,乡村和林业经济中的垃圾可以制成液体和油加以利用。缺点在于,这些垃圾利用起来比较昂贵,而且将其打入市场的环节尚需发展。
2012年9月底,欧盟公布新规定,对生产生态燃料加以控制。
对于瑞士来说,在田地里种植农作物是第一选择,但是种植用来生产生态燃料的其他作物依然在日程之中,针对寻找新的途径将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生态燃料开始时备受推崇,现在却变成要“三思而后行”,因此科研机构EMPA将这一围绕生态燃料发生的故事,戏虐地总结为:虎头蛇尾。
是从生物质或者可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中提取的燃料,在欧洲和美国,常常还掺入5-10%的其他燃料。
最多被使用的是从玉米、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取的生态乙醇。比如从豆芽、葵花籽、油菜籽、椰子树中提取的生态柴油。
第一代生态燃料取自含糖和含油量高的食物植物。
第二代生态燃料则从农业和林业垃圾,如甘蔗渣,玉米茬和干树枝等原料中提取,但目前尚处初期。
2011年美国首次为制造生态燃料种植了比用于食用更多的玉米。欧洲用于同样用途的玉米只有美国的一半。
来源:可再生燃料世界联盟
美国制造的生态燃料最多(43%),其次是巴西(27%)、德国 (5%)、法国(5%)、中国(3%)、阿根廷(2%)、西班牙(2%)。
瑞士在国际统计中的生态燃料产品只占0.011%。
瑞士生态燃料生产商,包括:EcoEnergie Etoy、Humbel Biodiesel、BioPower Fardin和Addax Bioenergy。
自2007年开始,瑞士生产生态燃料的企业,被免去矿物油税。
从2012年9月开始,瑞士联邦宣布不再为生态燃料提供更多优惠条件,因为它并未为对抗气候变迁做出很大贡献。
来源:联邦环境局
(译自德文:杨旭东)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