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卫星,不仅仅是为了民族荣誉
3月中旬,瑞士公司S3宣布,将进入宇宙市场,负责载运人造卫星上天。如今这一市场正在日益膨胀,预计2020年,将达到500亿美金的交易量。
在登月时代,这个市场尚还简单:当时鉴于冷战背景,可以上天的飞船,不是苏维埃的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占有主导地位。
而半个世纪过后,国际化的联系越来越多:曾经的苏维埃的火箭航行在欧洲的旗帜之下;它的卫星,却已是由印度或者中国的运载火箭运上天的;在国际空间站(ISS),所有的物资都是由俄罗斯火箭运载的;而民营网络运行商,总要寻找价格最合适的服务商,将通讯卫星射到轨道上。
2000年7月,在拜科努尔(Baikonur)航天发射场发射的质子运载火箭上,甚至有一个巨型的必胜客标志。火箭的费用昂贵,按大小和功能不同,其耗资在5000万-2亿美元之间。
由俄罗斯和美国合作组建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自1995年起将沉重的运载火箭用于商业计划,而在此之前,它本来的任务是将人运上月球,遍插红旗。
相关内容
用飞机把卫星送上天
摘星之战
然而宇宙空间市场尚属于“法外之地”。“世界上最重要的宇航机构并不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而是美国国防部,”瑞士宇航局局长Daniel Neuenschwander说。
所以美国两大最强劲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宇宙神(Atlas)和德尔塔(Delta),现在依然主要用于完成机构性任务。
所谓机构性任务并不仅仅用于军事,例如宇宙神火箭V就曾被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向火星和其他太阳系的星球。当然不可否认,在它们飞上天的48次航行中,30次是授命于军队或其他山姆大叔的情报机关,用于发射通讯、气候或监视卫星。
火箭与军事力量历来关系紧密,在中国更是如此,国防部决定着所有的宇航项目。“2012年所完成的大部分机构性任务,都是由中国人进行的,”Neuenschwander说。
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必须要和乌克兰一起分享曾经的苏联宇航成果。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今年4月中旬,普京总统透露可能成立俄罗斯联邦航天部,并到2020年为止,向航天投资400亿欧元。可惜这些成果,都无缘让民营企业共享。
尽管Neuenschwander强调,航空领域的合作在不断加强,也应该继续加强,但他也指出,当涉及到“进军火星”或其他更远大目标时,各“宇航俱乐部”的成员就只顾及自己的名誉了。
“航空项目依然是一个形象工程,”瑞士航空中心的员工、科学家Anton Ivanov说,他也参与了瑞士未来航空望远镜卫星计划“CHEOPS”的工作。
瑞士太空系统(S3)宣称只需要106万美元就可以将小型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而一般的花费是5千万美元。
该公司计划采用大型飞机搭载无人太空飞船的新型方式将卫星送入太空。
这套发射系统以空客A300为主推动力飞机,这是一种能在失重条件下飞行的商用飞机。
A300飞机的背部负载着无人太空飞船,里面携带着不超过250公斤的小型卫星。
这种飞机将在指定的航天中心起飞,在飞行高度达到海拔1万米左右随即释放无人太空船。
这时太空飞船自动点火启动引擎再爬升大约80公里(50英里),在到达预定高度后从货仓释放卫星。
这时,卫星再利用自身动力变轨微调进入环绕轨道,而无人飞船会滑翔回航天中心等待再次利用。
价格之战
这不仅是形象问题,当然还是商业问题。自1965年的国际通讯卫星Intelsat1开始,宇宙空间就已被进行了商业开发,这是首个私营的通讯卫星。欧洲的第一架运载火箭Ariane于1979年进入太空,10年后这一市场得以开通。
即使是一向比较谨慎的苏联,也于1985年决定,向太空发射“资本主义”的卫星。如果现在想向太空发射一颗卫星,那么您可以选择美国、俄罗斯、欧洲、印度、日本、乌克兰、南韩或中国的火箭,将卫星送上天。
在这时,火箭上画有哪国国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载火箭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适,是否能妥善完成任务,”Daniel Neuenschwander总结道。也就是说,人们并不必启用700吨的Ariane V,来将1吨重的卫星送到离地球较近或近地轨道上。
欧洲宇航中心Arianespace的强项是其可靠性。尽管Ariane、Sojus和Vega这三种火箭价格较贵,但他们依然是商用火箭中的佼佼者。2012年该中心共发射10次,占所有自由市场份额的55%。2013年,Arianespace又获得了60%的委托合同。
但竞争也在日益激烈。200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营业的南非公司Elon Musk,运用网上结账系统PayPal赚了一大笔钱,并投资成立了“SpaceX”公司。他们承诺将发射上天的价格至少每吨减少20%。
经历过3次失败后,2009年它的火箭猎鹰(Falcon)首次将卫星送上天。3年后自动无人运载系统龙飞船(Dragon),成功地实现了与国际太空站(ISS)的对接。该公司坎坷的成功之旅,也显示出新加入成员在迈入宇航领域时所要经历的波折。
这枚火箭欧洲最重,重达700多吨,其中助推燃料占90%。
发射后1分钟内,火箭离地7.5公里,时速720 km/h。
2分钟20秒后,已完成地表段2/3的飞行。
在66公里高的地方,时速7400 km/h,抛出三段固体火箭。
9.5分后,高度147公里,时速28’033 km/h。冲破地球引力。分离主体。
二级分离后,时速33’000 km/h。仅半个小时,Ariane已用尽所有助推燃料。
按地球轨道不同,可携带2-20吨的卫星。
巨人丛林中的小个子
现在另一家小公司也加入进来,这就是瑞士的S3。当然在规模上,它的竞争优势较小,但它的创新系统,可以将最重250公斤的卫星带入到最高7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是夹缝中的市场吗?“当然,大部分卫星都比较重,” Anton Ivanov说:“但随着超微型技术的开发和远距离勘探卫星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重量在200-300公斤重的卫星面世。例如‘’CHEOPS’’就只有250公斤”。
一旦S3掌握了竞争优势,那么“前景很广阔。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射基地。仅仅需要飞机和小型轻量级的基础设施,就可以在肯尼迪角、库鲁或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都是可以很好运行的,或许这会为瑞士开拓新市场,”这位俄罗斯科学家如是说。
(译自德文:宋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