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阳能和精神的能量
他们的飞机–阳光动力2号将环绕地球飞行一周,不用一滴燃油,而全靠太阳能。两名飞行员伯兰特·皮卡德和安德烈·博尔施伯格面临连续5天5夜高空飞行的重大挑战,他们准备利用催眠、瑜珈和冥想来为身体节能。
阳光动力号2号的翼展相当于一架大型波音飞机,但重量却只相当于一辆家用小轿车,是全世界第一架利用清洁能源环球飞行的飞机。
尽管阳光动力2号上配备了最全面的高科技材料和仪器,但单枪匹马在高空中飞行,依然是对人在技能、耐力和精神强度上的一大考验,与人类首次利用机器挑战高空飞行的壮举可以相提并论。
这次环球飞行将飞跃35’000公里,56岁的伯兰特·皮卡德和62岁的前战斗机飞行员安德烈·博尔施伯格(André Borschberg)将交替驾驶,完成旅程。他们计划的飞行时间为25天,中间在12个地点降落。
相关内容
阳光动力号和它的长途飞行
皮卡德和博尔施伯格为中途有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作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做好了在8000米高空时温度下降到-40°C和在3000米上空飞行时温度可能达40°C的准备。在3.8立方米没有任何保暖及减压设施的驾驶室中连续待5天5夜,是对人的体力和精神的巨大挑战。
“我们在科技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改善,以至于可以冲破人类极限的束缚,”皮卡德说。
为了应付特殊的要求,这两位飞行员选择了一些非传统的应对措施,比如怎样休息、怎样睡觉、如何运用能量和保持清醒。
睡眠时间缩短到20分钟,在24小时之内睡眠时间不会超过2-6小时。当飞行员进入睡眠状态时,由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代劳”。
他们两位选择了不同的休息方式,皮卡德来自心理医生和精神理疗师世家,他比较信任自我催眠术,这能帮助他在困倦但不能睡觉的时候保持警醒,而在必须睡觉却没有睡意的时候迅速入睡。从德国心理医生和催眠术专家Bernhard Trenkle那里,皮卡德得到帮助。
“催眠术可以助人提高休息的效率,令人很快陷入睡眠,睡20分钟后,就能非常清醒。我这套催眠训练要求我在醒来后1.5秒钟内坐在检验仪前,非常快,”皮卡德在2013年尝试72小时无间断飞行时这样介绍过他的催眠术。
洛桑大学附属医院的睡眠专家Raphael Heinzer,当时负责为这两位阳光动力2号飞行员进行睡眠测试,他认为皮卡德和博尔施伯格为这场冒险做了最佳的准备。
“我们得出的结果是,72小时飞行之后,他们通过‘小瞌睡’休息法保持了相当轻松的状态。神经测试的结果也非常理想,这很令人宽心。皮卡德需要睡眠的时间比较长,每天至少要睡8-9个小时,而博尔施伯格则只需要5-6个小时,但是他们两人都通过了测试,” Heinzer在测试结束后表示。
但是飞行中还存在其他的风险,这位专家补充了这样一句话。
按摩椅
博尔施伯格选择的休息方式是瑜伽和冥想。“我利用冥想和呼吸技术,达到休息和放松自己的目的。通过这两种方式我可以让我的脉搏放慢并在几分钟之内陷入睡眠,” 博尔施伯格说,他已经练了10年以上的瑜伽。
为了阳光动力2号环球飞行项目,他请来了来自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瑜伽大师Sanjeev Bhanot,针对特殊的飞行条件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份瑜伽计划。
驾驶室里面的座椅是一个“神器”-它既是按摩仪,又是床,还是瑜伽垫。
在未知中飞行
这位印度瑜伽大师也认为这两位飞行员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放不下心的是5天5夜的连续飞行。“驾驶舱里没有调节气压和温度的设备。他们的袜子、鞋和衣服都有电暖装置,而在-40°C的情况下,穿多少都无济于事,尤其是当人坐着的时候,” Bhanot说。
如果两三天的时间都坐或躺在同样的椅子上,每次只能睡20分钟,那么人体的调节机制就会完全混乱,“会令人产生幻觉,血液中的氮成分会升高,会减少体内的血液循环。”
Bhanot将在地面对上空的飞行员进行紧密监视,在危机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应急措施。
“三天三夜连续驾驶,有可能因为缺乏睡眠、疲倦而造成大脑缺血或者体内吸取了太多的氮而造成腹胀,这些都是对两位飞行员身体的挑战。”
阳光动力2号数据
行程:35’000公里
飞行时间:500小时
最高飞行高度:8500米
飞行速度:36-140公里/小时(根据飞行高度)
飞行期段:5个月(3-8月)
驾驶舱空间:3.8立方米
驾驶舱只有一个座位,驾驶员将持续飞行5-6天无间断
天气条件:-40°C至+40°C
氧气瓶数量:6个
降落伞:1个
机上安全岛数目:1个
每日饮食:食物:2.4公斤、水:2.5升、功能性饮料:1升
飞机翼展:72米(超过波音747)
机身重量:2300公斤
锂电池重量:633公斤
太阳能电池:17’000块,135微米厚
飞机制造年份:2003年
机组成员:70人
合作伙伴:80
项目预算:1.5亿美金
(转译:杨旭东)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