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垃圾堆放的一大败笔

“所有的都要运走”-Kölliken垃圾填埋场现在清理垃圾的信条 swissinfo.ch

垃圾如今成为了宝物:焚烧垃圾可以收获能源,甚至回收后可以产生新能源。然而在某些地方,人们却不得不和受到污染的土地和已被毒化的垃圾场做斗争-这都是以前的垃圾处理“惹的祸”。

在阿尔高州去往Kölliken的主路上,沿途的太阳能电池板彰显着当地逐步提高的环保意识。

旁边有条小溪,流向以前的大型垃圾堆放场。因为堆放场的土地已经被化工、医药垃圾所污染,所以近些年来,一直在对这片土地进行清理疏浚。垃圾场上罩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的弧形屋顶,几公里外就可以看到。

“我小时候可以说就是在这垃圾场旁边长大的,早就习惯了。闻不到什么味道,也觉得挺安全。但这垃圾场确实挺大的,”一位在餐厅工作的年轻女人说。

70年代时,这一老旧的粘土坑被选中成为“毒垃圾”的堆放所。然而这带来的后果可不怎么好:化学物质渗透到相邻土壤,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臭气。1985年,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一危险,关闭了垃圾堆放场,并对457’000吨垃圾进行了处理。

“当时的环保意识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国际组织“绿十字”的Stephan Robinson说,他负责制定规章制度,以清洁被毒化的环境。“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对‘环境’的理解还知之甚少。之后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所以欧洲抛弃了垃圾堆埋的方式,“欧洲的方式是焚烧。这样垃圾的体积和大部分有毒物质都会变小、变少。而残留的有毒物质如汞,仍以浓缩物的形式存在于过滤灰渣中。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些残渣,”Robinson说。

好主意-仅停留在当时

“Kölliken的垃圾填满场在当初开张时,还是人人称道的。但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太好,”Benjamin Müller说。他正开着一辆全身都被罩得严严实实的挖土机,在所谓的“黑色区域”中挖掘污染遗留物。他是清理前垃圾堆放所这一长期项目的经理。

“黑色区域”中很暗,尘土飞扬。路标上挂着巨大的数字牌,用来标识一堆堆化学专家们正在检验的不同的发现物。与汝拉州的Bonfol不同,Kölliken的挖掘工作并没有实行全自动化。

巨大无比的白棚子下面,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尽管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密封的交通工具或观测站中,但一旦出现了技术问题,他们还是要穿上保护衣,出来巡查。

相关内容

“整个垃圾堆放场都受到了重度污染。这把开支推向了新高,是我们始料不及的,”Benjamin Müller说。开办这个填埋场只花了60万瑞郎,但现在的清洁、修复工作就花了6亿,超出了1000倍,这还是要纳税人买单。

这可能是瑞士所有垃圾整治项目中最贵的一个,但联邦对此很满意,因为“它是高度专业化的”,联邦环境局的Rebekka Reichlin说。所以联邦从政府基金中拿出2.15亿瑞郎参与了这一“清洁计划”。

政府设立基金是为了保障垃圾堆放场特殊垃圾的处理清洁、完善,堆埋处所在州和私人土地所有人也可从中获益。

相关内容

谁付钱?

那么,谁要为这类“后退式回采”买单呢?最好的情况当然是找到始作俑者,谁弄脏的谁来清洗。但如果一个公司已经倒闭?抑或一块土地已经易手呢?

“这类问题已经出现了,因为使用这块地的,不仅有化工企业,还有当地社区。那么开销如何分担呢,回采的费用是很高的,”绿十字的代表Stephan Robinson对这点很明了。

这也正是目前瓦莱州要面对的问题。在Visp和Niedergesteln之间的几个社区要针对汞污染进行清理。1930-1976年之间,化工企业Lonza在Visp加工了350吨的水银。其中50吨进入了污水系统和受污染的地下水及邻近土地中。尽管法律没有规定Lonza要对此负责,但Lonza自愿担负起了修复土壤的开销。

联邦环境局的列表标出了瑞士受污染土地的所在地,以及相关的修复工程。

瑞士共有38’000处受污地“上榜”,这些地块的土壤都已被有毒物质侵蚀。其中4000块需要整体重新修复,700处已进行修复。

如果责任人不能对整体修复的资金负责,那么还要动用专项资金。

联邦注资协助完成40%的修复工作,其余资金由受污所在地当地政府和纳税人承担。

重现绿地?

在Kölliken,每天要挖掘400-600吨垃圾。这些垃圾装在牢固的集装箱中被运往苏黎世、德国或荷兰,再进行焚烧。

因为Kölliken的垃圾堆放处恰恰位于村庄中央,所以在清理时要保护好村民。

“我们必须确保清理工作不会打扰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既不会产生什么味道,也没有化学物质排放或者噪音什么的,”Müller说。

清理化学垃圾的工作应该于2016年结束。之后要对土壤进行彻底清洁,再拆除所有设施。2020年,那里会再次形成一片绿地,Müller很乐观。

就在离垃圾堆放场几步远的地方,一位居民正在往车里装劈柴。他的羊,今后会不会在前垃圾堆放场的绿地上放牧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他笑了笑。

“恐怕不会。那里可能会建成工业区,”他猜测到。他的父母曾经是当地唯一反对“垃圾堆放计划”的居民。

“那时人们想,我爸爸是疯了。可惜,他是正确的。堆放场臭气熏天,而现在又要下大力气清理!”

(转译:宋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