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金融中心:不再高枕无忧
最近几个月来为顺应国际呼声,瑞士已在金融中心调整工作上取得不少进展,尤其是在自动交换信息、加强对其他国家的行政协助,及削减未上税资产等关键性领域。然而2015年里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做。
瑞士政府、大部分议会成员和瑞士银行家协会(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都把税务合规作为目标。他们都意识到,金融中心要想得到国际认可并保持世界舞台上的竞争性,就必须光明正大。
下一套关卡将是通过经合组织(OECD)全球论坛(英)外部链接的审查。相比其他欧洲与发达国家,瑞士对税务合作和洗钱问题的管理远远落在后面。
因此瑞士和博茨瓦纳、黎巴嫩、巴拿马一道,被全球论坛列为“初级阶段”国家。未能对规范作大幅调整的国家,会面临被经合组织列入逃税港国家黑名单(英)外部链接的威胁。
去年瑞士立法机构对规范进行了不少修改。从2014年夏季起,海外银行客户的信息在因行政协助被转交其他国家时,他们不再享受提前获知的权利。不记名股票的所有者也不能再保持匿名。
随着这些变化,专家现在认为全球论坛会承认瑞士已升级至“第二阶段”,即遵守经合组织税务透明度与行政协助标准对规范进行修改。
跳上头班车
经合组织标准也在瑞士取得进展的同时,以迅捷的步调进一步发展。去年10月,90多个国家承诺引入税务信息的自动交换(英)外部链接(Automatic Exchange of Tax Information),从而结束了为各国海外银行客户提供的银行保密法。
这些国家中有58个有意从2017年元旦起开始实施,而包括瑞士在内的另外35个国家则计划在一年后设置自己的方案。
伯尔尼大学国际法教授彼得·V·昆茨(德)外部链接(Peter V Kunz)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瑞士“多年来错过了很多国际发展”。但大约3年前,有关部门意识到采纳税务信息自动交换的“是无法避免的”。最终瑞士认识到,“税务信息的自动交换迟早会实施,所以他们跳上头班车,以便根据本国利益进行谈判。”。
在经合组织信息交换标准的草案中,瑞士已基本上成功解决了与己相关的问题。这包括在全球范围内采纳同一套信息交换标准、互惠概念和尊重资料保护。“瑞士虽已赶上趋势,可我们必须确保在事情进一步发展时,还能保持这一状态,”昆茨警告说。
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崩溃
2008年:前财政部长汉斯-鲁道夫·梅尔茨(Hans-Rudolf Merz)曾宣称:“银行保密法不容谈判!”
2009年3月:政府屈服于经合组织限制银行保密法的压力。行政协助不仅是在发生骗税时向其他国家提供,发生逃税时亦会提供。
2011年:允许逃税者在补缴税款的同时保持匿名的代扣税款制度提案,被瑞士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驳回。
2013年6月:瑞士政府同意与经合组织朝着自动交换税务资料这一目标进行合作。
2014年:同美国协议的外国帐户税收遵从法案正式生效,迫使瑞士各银行自动向美国有关部门通知美国客户情况。
2014年10月:包括瑞士在内的近百个国家同意在2017或2018年实施税务资料的自动交换。瑞方决定需要得到议会通过,有可能在税务资料自动交换正式实现前提交全民公决。
按计划将于2018年元旦在瑞士引入的信息自动交换还面临着国内复杂的政治考验。第一步是由政府发起草案供公众咨询,然后草案在今年年初将面对议会的苛刻审查。随后还会有诉诸全国公决的签名收集最后期限-鉴于当前政治大环境,这一步骤极可能无法避免。而全民公决很可能在2017年下半年举行。
悬而未决的纠纷
对于尚有未课税资产藏匿于瑞士银行的海外客户,与其祖国有关机构的财产合法化进程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在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几个月里,各瑞士银行已知会其客户,要么处理好他们的税务状况,要么提走他们的财产。
为协助这一进程,有几个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已在展开税务特赦计划。德国的特赦将于今年年初结束,到期后有关机构会强制实行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瑞士已签署美国外国帐户税收遵从法案(多语)外部链接(FATCA,亦称“肥咖法案”),即所谓的单向信息交换法令,自2014年7月1日既已起生效。该协议迫使各瑞士银行在美国客户将财产存入本机构时,需自动通知美国税务机关。
瑞美间的逃税纠纷至今仍未平息,有近40家涉嫌参与骗税的银行需向美国有关机构提交更多信息。预计这一过程至少会持续到2015年春。
瑞意两国就瑞士银行中未缴税意大利人资产的谈判已持续了两年半,而瑞士金融中心希望外交会谈能尽快告一段落。
至于瑞士银行保险库里究竟有多少未课税的海外资产,自然是没有一个官方数据。但专家相信,这些经过数十年积累起来的资产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如今或已得到合法化,或已从瑞士撤走。昆茨透露:“那些没有签署自愿公开方案或加入税务特赦的人,可能会直接把资产从瑞士转移走。瑞士和瑞士银行的形象,已在海外客户的眼中蒙上了阴影。”
(转译:小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