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针对超重青少年的夏令营。
Keystone
瑞士健康促进局,在巴塞尔、伯尔尼和苏黎世三大城市的13'710 名青少年中进行的最新体重指数监测,得出结果,瑞士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人数的比前一年减少了0.3%,下降到16.7%。
此内容发布于
尤其是幼儿园中的这一比例在持续下降,2014年-2017年与2011年-2014年相比下降了2.2%,降至11.4%。
小学中年级学生肥胖的比例减少了1.1%,减少到20.8%,高年级同学的体重超标现象最为明显,而且近几年保持不变,这个年龄段(14-16岁)的瑞士青少年中,每四名中就有一名体重超重,相当于24.2%。
+瑞士儿童患肥胖症者较少
外国孩子和瑞士孩子之间的肥胖比例差距很大,外国孩子中22.4%超重或肥胖,而瑞士孩子中的这一比例只有14.7%。另外社会层次也对孩子的体重有影响,受过高等教育家长的孩子肥胖率为10%,比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教育家长孩子中的这一比例少很多。
2010/2011年,瑞士青少年体重超标现象最为严重,比例达到20.1%。瑞士健康促进局对这一发展趋势做出了反应,推出一系列相应措施,尤其高年级学生需要加强运动。
相关内容
巴塞尔大麻研究显示吸食者心理健康得到改善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西北部城市巴塞尔进行的合法娱乐用大麻研究“大麻关怀”(Weedcare)运行两年后,该研究获得了积极的评价。这个实验旨在评估规范化的娱乐用大麻供应的效益,而官方表示,300名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上瘾行为也得到了缓解。
更多阅览 巴塞尔大麻研究显示吸食者心理健康得到改善
相关内容
国际特赦组织在伯尔尼设立香港流亡办公室
此内容发布于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设立了一个香港流亡办公室。
更多阅览 国际特赦组织在伯尔尼设立香港流亡办公室
相关内容
可可价格飙升冲击瑞士巧克力业
此内容发布于
去年瑞士巧克力销售几乎没有增长,业内称出口水平“令人担忧”。这发生在可可价格不断攀升以及监管压力日益加剧之际,使得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更多阅览 可可价格飙升冲击瑞士巧克力业
相关内容
瑞士全国严阵以待,应对复活节出行高峰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联邦道路局(Astra)预计,复活节假期间南北向交通主轴将出现严重交通拥堵。由于大量拖挂式房车南下,瑞士高原地区的一些辅路也将迎来车流高峰。
更多阅览 瑞士全国严阵以待,应对复活节出行高峰
相关内容
瑞士六分之一住宅面临自然灾害威胁
此内容发布于
苏黎世州立银行(ZKB)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瑞士每六栋住宅中就有一栋位于受自然灾害威胁区域。
更多阅览 瑞士六分之一住宅面临自然灾害威胁
相关内容
心理学家发现伴侣分手早有先兆
此内容发布于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并不一定。由伯尔尼大学参与的一项针对情感关系的研究发现,所有分道扬镳的伴侣都经历了类似的感情降温,冰点来临时感情破裂难以避免。
更多阅览 心理学家发现伴侣分手早有先兆
相关内容
瑞士经济部长:“尚未与美方进行关税谈判”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联邦经济部长盖伊·帕尔默兰(Guy Parmelin)表示,尽管瑞士方面已同美国政府建立联系,但目前仍未与美方正式开启关税谈判。
更多阅览 瑞士经济部长:“尚未与美方进行关税谈判”
相关内容
瑞士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此内容发布于
2025年第一季度,瑞士自住物业价格持续上升。但根据周二(4月8日)发布的一项价格指数,各地区涨幅差异明显。
更多阅览 瑞士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相关内容
瑞银安思杰成欧洲“最贵”银行家
此内容发布于
瑞银集团(UBS)首席执行官安思杰(Sergio Ermotti)在2024年成为全欧洲收入最高的大型银行掌门人。
更多阅览 瑞银安思杰成欧洲“最贵”银行家
相关内容
不良饮食促使瑞士慢性病高发
此内容发布于
据联邦食品安全办公室(OSAV)称,瑞士有220万人受到非传染性疾病影响,其中部分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均衡。
更多阅览 不良饮食促使瑞士慢性病高发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瑞士加强对肥胖儿的治疗
此内容发布于
“减肥、能去泳池而不遭到嘲笑,”这就是13岁的Volkan的愿望。 和同龄人一样,他也喜爱足球。但他很胖,拥有…
更多阅览 瑞士加强对肥胖儿的治疗
相关内容
近半数瑞士人体重超标
此内容发布于
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瑞士居民近半数体重超重,只有13%的人每日果蔬摄入量达标。 这项名为“瑞士食谱”(m…
更多阅览 近半数瑞士人体重超标
相关内容
上学去喽:安全第一,走路也很重要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有75%的孩子走路上学,是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二倍。但是,有人担忧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
更多阅览 上学去喽:安全第一,走路也很重要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