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不是一座孤岛
瑞士计划于9月27日(再次)投票决定是否将自己与外界隔离(适度接纳移民议案),这不禁让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瑞士特色。
所谓瑞士特色不在于当地的服装、各类方言和深幽的山谷,而在于勇攀高山之巅、务实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气魄。抑或可以将瑞士特色看作上述六大元素的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经济体,一个为数不多的拥有真正民主政体的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四种官方语言和26种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小国,瑞士为何能够培育出两所全球顶尖的大学,且其中一所位列欧洲名校第二位?
9月27日,瑞士选民将决定是否应该中止此前与欧联达成的人员自由流动协议。右翼政党提出的这项动议对非欧盟成员国瑞士与欧盟27国的未来关系至关重要。这是瑞士本月公投的五项议题之一。
瑞士又为何能在2019年获得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的称号?瑞士的人均GDP在欧洲国家中位列第二,拥有优质的医疗服务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这些成功靠的是什么?我认为靠的是对外开放,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瑞士一直是一个务实、严谨、开放的国家。作为一个欧洲中部国家,瑞士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如果不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瑞士根本无法实现繁荣,连生存都会成问题。通过对外开放,瑞士强化了固有的特色。
科技是我们如今生活方式以及后工业时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知识不断推动技术进步。而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虽然有计算机的辅助,但科学知识的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人的好奇心和思想。此外,科学无国界。就微积分和化学而言,西伯利亚或巴西和瑞士没有区别,基本的数学和科学概念都是通用的。随着科学知识不断发展,有的国家会取得知识前沿地位,具备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全球变暖和疫情)的能力,有的国家则无法做到。最终,能够找到解决社会问题方法的国家便会取得经济成功。有人称这种能力为“创新”,而瑞士赢得了创新大国的美誉。那么,一个拥有世界0.1%人口的国家为何能够引领创新并取得经济成功?我的答案是追求卓越和“对外开放”。下面,我将解释“对外开放”对科学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
科学无国界。如今,没有哪位科学家会去闭门造车,完全不与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分享信息和开展对话。科学进步无法诞生于象牙塔中,它取决于研究思想、方法、试剂和结果方面持续不断的交流,这些要素最终帮助我们取得新的发现。比如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发现如何缓解病毒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以及未来我们如何检测和预防各类疫情疾病。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学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安全的生活环境下,我们才可以专注于探索未知事物。然而这些条件依然不够充分,科学发展还依赖于开放交流。瑞士一直致力于维护一个开放的科研环境,最终硕果累累。为什么全球龙头药企纷纷落户瑞士?因为许多年前,瑞士成功实施了必要的创新举措,这个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创新做法。瑞士未来是否还能不断创新?当然能,但前提是敞开大门,继续保持科研人员交流和思想对话。
疫情时期, 精诚合作
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命脉。如今只要新事物一出现,我们就能立刻知道,我们必须在论文发表前,知道哪些人做了什么研究,才能有效地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科研人员在不断流动,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开。瑞士实验室愿意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他们来瑞士进行几年的学习研究,贡献自身的精力和科研动力。他们之后离开瑞士,但仍与瑞士保持着联系,于是瑞士的科研人员网络迅速遍布全球。通过这种方式,瑞士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全球的科学发现工作当中。因此,瑞士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从其他地方吸收科研经验,更在于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我的一位朋友不久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蛋白酶编码的文章,这种蛋白酶对于新冠病毒的复制至关重要,是阻断该疾病的绝佳靶标。他们今年春季才启动这项研究,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位朋友写道:“成功的秘密在于共享信息以及与杰出科学家合作。欧洲的跨境合作和开放文化催生了一系列新发现,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有助于培养瑞士留学生和博士后人员的目的感、灵感和团结精神,表明科研工作是一项给人以强大获得感的重要职业。”
苏珊·加瑟(英)外部链接是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FMI)的名誉理事和小组负责人,同时也是巴塞尔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
她是瑞士政府咨询机构瑞士科学理事会的成员。
如果瑞士实验室无法参与最前沿的欧洲合作项目,无法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瑞士的科技生产力将会下降,我们的经济也将受到影响。简而言之:科技创新需要开放的交流环境,政府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一个缺乏培育科技创新环境的国家将摧毁自身的竞争优势。
瑞士自然资源匮乏,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智慧,即:头脑和创新思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置身于发展的最前沿,否则就会被甩在后面。如今,很少有重大问题仅凭一人之力或单一技术就能解决。通过搭建人脉网络,建立对外联系,科研人员可以有机会与他人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发现做出贡献。如果缺乏这种联系,个人将很快被遗忘,而世界依然会继续前进。
海外留学生和教授
我们认识到,瑞士无法培养出足够的年轻人才来满足瑞士实验室的需求,然而科技进步是整个瑞士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鼓励人员交流,引入(和输出)学生、博士后、受训人员、工程师和教授。虽然人们对此普遍存在误解,但瑞士海纳百川的精神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瑞士大学一直在吸引和接收非瑞士籍人才。近期数据显示,苏黎世大学约50%的教授都是非瑞士籍人。实际上,我们的一些最著名的思想家也都不是瑞士籍人!数百年来,这种开放程度为我们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红利。
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梦想和目标往往不断升级,最终超越最初的假设。过去30年中,瑞士一直在通过谈判获得参与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的资格,从而取得相应的科研资金。2004年前,瑞士的参与权非常有限,但从那以后,在第六和第七科技框架计划以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计划中,瑞士取得联系国地位,具有该地位所附带的所有权利和义务。接着还有“地平线2020”旗舰科研计划,其“卓越科学”支柱为欧洲最优秀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提供为期5年的慷慨资助。我们当时险些错失参与这项计划的机会,因为瑞士在2014年对一项大规模移民动议进行投票(英),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未能签署《克罗地亚议定书》。但我们国家还算幸运,瑞士政府通过与欧盟谈判,获得了部分参与这项计划的资格。结果,瑞士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都成功地获得了欧洲研究委员会(ERC)提供的多项高额科研资助。在欧洲各家研究机构当中,巴塞尔的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获批这项知名科研资助的成功率最高。现在,我们即将就移民问题举行新一轮投票(英),瑞士有可能因此失去欧洲最具竞争优势、金额最大的针对创新型科学家的资助。
志存高远,瞄准科研界的“欧冠赛”
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真有那么严重的影响吗?如果瑞士给国内科学家的科研经费拨款额度能达到“地平线计划”的水平,那么瑞士不就不用被“收买”加入这项计划了?这样岂不是更好?
非也非也,那样一来,瑞士就像一支富裕小镇上的足球队,能够向球员支付高薪,但是却无法吸引最优秀的教练,也永远无法参加重大联赛。这样的球队水平将会如何?肯定算不上优秀。科研竞争本身,包括申请欧洲研究委员会(ERC)资助所需的努力,都有助于提高瑞士的科研质量,并吸引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来到瑞士。其实这也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寻求在4.5亿人中而非800万人中取得竞争优势,会立刻提升科研工作的意义,促使科研人员立志高远、勇攀高峰。这便是瑞士特色中的“勇攀高山之巅”:我们希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爬得更快,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这一点。然而,只有通过参加整个欧洲范围的竞争,我们才能达到期望的科学水平。科研成果的审核过程更加严格、要求更高,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更加努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接受评审委员会的考验,瑞士科学家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更高的声誉,并与其他科研人员建立更好的人脉关系。如果不参与欧洲科研圈,瑞士科学将只能顾影自怜。
因此,瑞士是否能够通过谈判取得“地平线计划”的联系国地位目前还不得而知,这取决于今年9月瑞士人民就“适度接纳移民”动议投票表决的结果。这项投票意味着什么?“适度接纳移民”意味着挑战我们欧洲邻国可以接受的范围。我理解瑞士人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因此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损害瑞士目前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导致随之而来的孤立主义,这些代价实在过于高昂。
如果我们保持对外国人的开放政策,我们会失去“瑞士特色”吗?绝对不会。自现代瑞士诞生以来,四种语言和文化团体已经公开同意遵守统一的标准,同时不失去各自的身份特点。瑞士26个州之间的相互开放协议增强了“求同存异”的正面效果。
简而言之,瑞士不是一座孤岛,绝对不能拥抱“孤岛思维”。只有与我们的欧洲邻国以及全世界充分联系,才能维持令我们引以为傲的“瑞士标准”。让我们回想高山之巅、务实精神和海纳百川的真实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瑞士的现代生活与欧洲密不可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持一心想保护的生活方式。
本文的原始版本发布于瑞士科学理事会的博客(英)外部链接。瑞士科学理事会是瑞士联邦委员会的咨询机构,负责管理瑞士国内与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科研和创新政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观点。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视角与观点》栏目不定期地刊登各界专家、评论者、观察家及决策者的文章。我们的宗旨是,以个人独特对瑞士或国际重大话题和事件的观点和视角引发讨论。
符合JTI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