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谋爱容易,谋生难;安居容易,乐业难
众所周知,瑞士是各国人心目中适居宜业的“桃花源”。然而,对那些因为爱情移民瑞士的亚洲女性来说,谋爱容易,谋生难;安居容易,乐业难。你为什么迟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该如何从求职“鄙视链”的底端重回职场呢?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瑞士求职,有的人求而不得,有的人得而不愿。
来自亚洲的人妻,三五年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中文老师、表店销售,成了绝大多数人屡遭挫折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要么长期赋闲“家里蹲”,当起了全职主妇。
往日的职业女性,今天的“绝望主妇”,巨大的落差让这些迫切希望在瑞士找到工作的亚洲人妻感到不甘、煎熬、焦虑和茫然。
瑞士求职“鄙视链”指南
在亲朋好友眼里,因为婚恋嫁娶,或者追随工作调动的配偶来瑞士生活的女性,从此就能在这个被誉为“全世界最豪、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拿着高收入,享受着高福利,下班不是和同事把酒言欢,就是在手表名包买买买的路上。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你手持的学历文凭有多光鲜,无论你积累的工作资历有多丰厚,无论你是商业通衢的上海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还是台北独立果断的白领丽人,一旦嫁作人妇,移居瑞士,亮眼的履历多少会黯然失色,重新洗牌。
顺利的求职经历都是相似的,坎坷的求职经历却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了几位生活在瑞士的华人女性。在瑞士求职“初体验”的过程中,她们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挫败,体会过落差,不吐不快。
- “高龄”,有娃
“我曾经在美国某大学担任过东亚文化讲师,后来辞去教职,嫁到了瑞士。第一个宝宝出生以后,我有了重回学术圈的想法,所以联络了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希望跟随他做博士研究。瑞士博士生与校方签订的协议被视为工作合同 (税前年薪外部链接4.7万至5万瑞郎不等) ,也算是蛮不错的工作。
但那位教授在回复邮件中用很委婉的语气告诉我:‘作为36岁、膝下还有孩子的女性,我不建议你申请。因为据我所知,超过30岁的女性,不可能通过校方的博士资格审核。’
后来我才了解到,30岁的年龄门槛,已经成了瑞士高校招收博士生不成文、但又公认的‘潜规则’。我有好几位年龄相近、境遇相似的朋友都被拒了。也许在校方看来,高龄女博士毕业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竞争力,纯属浪费教育资源。”
(君柔*,来自台湾台北,自由撰稿人)
- 学历太高,“高攀不起”
“当年我追随瑞士籍男友来瑞士定居。我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也算是精英吧,何况还手持美国名校工科硕士学位,在瑞士找工作应该不成问题。找了一圈,我觉得特别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方要么以我没有瑞士职场工作经验为由拒绝,要么只考虑瑞士籍的应聘者。我很诚恳地说,实在不行,我愿意从车间女工做起。可得到的回复是:‘你的学历太高了,我们怕你不稳定。’”
(赵英博,来自中国四川,瑞士3H合作联盟联合会长)
- “山民鸟语”,不学不行
“以前我在国内做过6年的商务英文翻译,靠着‘寄托’(GRE和TOEFL)打天下,可是嫁到瑞士以后,感受到这个国家语言技能上‘深深的恶意’。
英语能直接碾压我的瑞士人大把抓,他们所谓的‘会’英语,就是‘精通掌握’的水平。你想想,那些口语磕磕巴巴、语法惨不忍睹、说一口Chinglish(中式英语)的中国人哪儿来的优势呢?
在瑞士,光是国家语言就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被戏称为‘山民鸟语’的列托罗曼语四种。真想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不会本地语言根本没戏-这也是什么外嫁到瑞士的中国女性极难找到工作的原因。
不聊了,我还得赶着去上强化德语课呢,500瑞郎一个月的学费真伤不起。”
(吴悦*,来自中国山东)
“瑞士企业大多倚赖欧盟市场。在招聘时,但凡涉及客户的工作 – 尤其是金融行业,和德国、奥地利客户接洽时最好是说德语,跟法国、比利时、荷兰打交道首选是法语。所以,就算是瑞士企业招聘时没有刻意强调你要会几门语言,但基本都有第二、甚至第三外语的要求。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亚洲求职者,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我发现,即使招聘启事明确要求‘该岗位语言要求仅限于英语’,但某个面试者用瑞士德语和老板交谈的时候,整个氛围都会亲近很多,雇主潜意识里对这个人的认同感会更强。”
(Wendy Liang(梁綺紋),来自台湾高雄)
- 僧多,粥少
“瑞士就业环境竞争蛮激烈的,尤其是近几年,瑞士提供的基础性岗位和五年、十年前相比少了很多,金融保险业很多本土企业,都把大量的工作岗位迁移到印度、罗马尼亚等国家。
再加上你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是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的精英,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定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还真的蛮难胜出的。”
(阿雯*,来自台湾)
打探隐私,说,还是不说?
“我每次面试都会有点反感:瑞士公司人力资源,怎么那么在乎女性应聘者的家庭关系?”
和君柔*一样,不少外国女性“初遇”瑞士职场,往往会觉得瑞士公司人力资源的提问太过“八卦”,甚至认为是极大的冒犯。
君柔*在某一次应聘之前,精心准备了履历,她的丈夫还特意恳请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的朋友帮她出谋划策。那位专业人士强烈建议君柔在履历中尽可能地详细填写个人家庭状况,“甚至特别要求我写明:有两个孩子,备注:大的4岁,小的2岁,目前均在私立幼儿园托育。”
行业:以前,瑞士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对开拓中国市场、和中国公司合作心存恐惧,了解也比较少。但近些年,它们逐步“试水”。华语求职者的优势,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不妨多关注一些与中国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有相关业务往来的瑞士公司。 – 晏佳
考证: “考证”,在瑞士大多数行业都蛮吃香的。如果你没有瑞士职场积累的工作经验,但手持多本行业认可的全球性资质证书,那么就业优势也会很明显。- Wendy Liang(梁绮纹)
Vitamin B: 这个词在瑞士意味着“关系”、“人脉”(B代表Beziehung)。有时候企业公开招聘只是走个形式,其实早已通过内部员工介绍确定了“内定人选”- 当然,也需要你符合资质。所以,建立瑞士“朋友圈”很重要。- 君柔*
履历:每个国家履历的写法都不同,要配合不同国家的惯例。比如,美国为了避免种族歧视、“外貌协会“,履历表可以不放照片;但瑞士简历一定要放。- 君柔*
瑞士德语:如果你的德语水平足够高,不必强求自己必须掌握瑞士德语。瑞士德语,不比高等德语更高级。与其有时间学习瑞士德语,不如提高其他能力,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员工。- 君柔*
职场文化差异:职场,其实是跨越文化的。如果你老把“文化差异”挂在嘴边,那这个鸿沟你永远跨不过去。虽然我们是外国人,但我们不是来瑞士乞求别人给我们一口饭吃,你付出了、贡献了,对方会看到的。– 赵英博
履历筛选顺利过关,然而到了面试环节,人力资源直截了当地问:“孩子一旦生病,你们夫妻会如何安排分工?谁会照顾得多一些?”这不禁让君柔*疑惑:招聘,不是应该考察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吗?打探女性应征者的家庭状况、育儿情况,算不算“隐性歧视”?
瑞士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对于应聘者“隐私”的理解,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
曾经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唐雨*,将瑞士人力资源涉及婚姻生育状况的提问形容为“奇葩”、“落后”。
5年前,唐雨顺利通过了一家国际化程度颇高的瑞士企业的面试,年薪、合同细则都谈妥之后,人力资源得知她还是单身状态,便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跟她说:“你干脆找个瑞士人结婚,长期居留许可就解决了,我们也不用这么麻烦帮你申请工作签证了。”
至今回忆起来,唐雨还惊魂未定:“要知道,那是正式的面试环节。类似这种言论,如果放到美国,哪位人力资源胆敢说这种话,绝对是非法的!直接等着第二天见报吧!”
不过,在同为女性、也有过多次招聘经验的瑞士佳泰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晏佳看来,这种“刨根问底”,有理有据。求职者需要换位思考,去理解人力资源提问背后的理性逻辑。
“瑞士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全体员工不过几十人,所以女性员工怀孕、减少工作量、甚至离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方需要对你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决定是把你安排在核心岗位、予以重任,还是分配零散的工作。何况和中国很多公司打听‘你老公是做什么的’、‘有没有生二胎的打算’、‘有没有房贷’比起来,瑞士的提问方式已经很克制、很委婉了。”
亚洲女性,自我感觉不够良好
“自信差距”,是近年来被频繁提起的职场话题。
研究外部链接显示,在职场环境中,当男女雇员的实际表现完全相同时,男性员工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女性往往选择低估。
“亚洲女性普遍尊崇的自我怀疑,会直接拖累自己的求职。”目前在瑞士再保险公司担任高级客户经理的Wendy Liang(梁绮纹)介绍,在瑞士,男性求职者一旦满足40%到60%的招聘要求,就会毫不迟疑地投简历;相反,女性在满足80%的情况下还犹豫不决,认为可能这份工作并不适合她申请。
“亚洲女性申请工作时,更倾向于保守、稳健、低调,自我评价较低,不善于‘自我推销’;我遇到的男性求职者‘自我感觉’就会比较良好,在跟老板协商薪资的时候也会更强势、更积极。”
晏佳为不少遭遇“求职难”的亚洲女性出谋划策。她最大的感触是:亚洲女性不要给自己施加潜在的“负面暗示”:“不要神话在瑞士找工作的难度。自己要首先‘心理松绑’,始终坚持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就能找准合适的位置。即便是暂时从事自己不太满意的工作,也要努力规划和突破。办法总比困难多,机会总比挑战大。”
(*应受访者要求,该标注采用化名)
相关内容
当换国家意味着换工作
相关内容
如何适应瑞士的职场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