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西非可可豆公平統一定價能否重生?

cocoa cartel
illustration Helen James / swissinfo.ch

受疫情影響,加納和象牙海岸旨在提高可可豆價格的動議毫無進展。如今,這兩個國家嘗試奪回失地,幫助數百萬農戶擺脫貧困。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可可豆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非的可可豆種植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檔案中提到,在當時被稱為英國皇家殖民地的黃金海岸,幾棵可可樹茁壯生長在位於阿克羅蓬(Akropong)的瑞士傳教慈善機構“巴塞爾傳教所”的領地上。如今,象牙海岸和加納等西非國家生產了全球60%以上的可可豆,而瑞士已成為巧克力的代名詞。

近年來,這種互惠互利關係日益承壓。象牙海岸和加納不再滿足於在1200億美元的巧克力產業中僅分得60億美元的微薄利潤。瑞士、歐盟和美國一樣,對西非可可豆種植區的森林砍伐和童工問題感到不滿。雙方在向彼此施加壓力,以獲得各自想要的東西,但與可可豆生產商相比,權力的天平仍然嚴重向可可豆消費企業傾斜。 2021年,瑞士巧克力製造商雀巢(僅糕點部門業務)、瑞士蓮(Lindt & Sprüngli)和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的收入總和是前一年象牙海岸和加納出口可可豆價值的三倍多。作為獲益者,他們也在塑造未來的可可豆生產格局。

該系列報導的六篇文章將探討西非如何通過重新談判來轉變其在巧克力行業中的角色。從團結一致、共同進退,到通過投資於數位化建設和永續發展提升可可豆生產的價值……這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但也是一場必要的戰鬥,因為這麼做可以讓生產者不被全球可可豆價格所綁架,從而確保該地區500萬可可豆種植者的生計。

全球最大的兩個可可豆生產國已經忍無可忍。在疫情期間,加納和象牙海岸迫於壓力,向國際買家折價出售可可豆以提振銷量,近期這兩個國家決定採取共同立場。

2022年7月29日,位於阿克拉(Accra)的價格遊說聯合團體象牙海岸-加納可可豆動議組織(CIGCI)宣布,自8月起,加納和象牙海岸將停止對“原產地差額”這種長期產品溢價做出讓步,該溢價使其可可豆售價高於優質可可豆的國際市場價格。在過去兩年裡,由於兩國可可豆理事會為了清掉可可豆庫存,不得不出此下策,將原產地差額價格下調了150%。曾經提高數百萬可可豆農民收入的價格溢價,演變成了消耗兩國財政預算的折價。

CIGCI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阿桑沃(Alex Assanvo)告訴瑞士資訊swissinfo.ch:“你們(國際可可豆買家)仍然買到同樣品質的產品,但作為市場買方,你們決定尋求價格折扣,因為你們覺得價格對市場來說太高了。”

CIGCI已經通知巧克力生產企業和可可豆公司,將2022年11月20日設定為調價最後期限,要求可可豆買方不再尋求“原產地差額”折扣,並威脅稱,除非他們遵守規定,否則將暫停他們的永續發展計劃,禁止他們進入可可豆種植園評估收成情況。

就在截止日期前兩天,買賣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成立了一個由可可豆生產者和購買者組成的工作組,以尋找一個長期永續的價格機制,確保農民在銷售優質可可豆時能獲得公平的報酬。工作組必須在2023年一季度末前給出一項提案。

外部内容

嚴重依賴加納(佔瑞士可可豆進口量的55%)的瑞士巧克力行業,目前正在密切關注談判進展,面對供應鏈中斷和其他巧克力原料成本激增,瑞士巧克力生產商希望價格上漲幅度能夠保持在最低水平。

俄烏戰爭正在影響能源安全和葵花籽卵磷脂的供應,葵花籽卵磷脂是一種天然乳化劑,用於將巧克力中的成分粘合在一起。瑞士巧克力協會(Chocosuisse)主席烏爾斯·弗勒(Urs Furrer)表示,目前廠商主要擔心糖和牛奶等受價格保護的國內商品成本上漲。

“我們擔心,由於經濟形勢的發展,消費者支付高價的意願降低。這對瑞士巧克力等高端產品的影響要大於廉價的量產商品,”弗勒說。

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當巧克力生產商擔心他們的利潤時,可可豆生產國卻擔心農戶的收入。

根據市場研究平台MarketsandMarkets在2022年8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每年全球巧克力市場價值接近1280億美元。然而,加納和象牙海岸合計佔全球巧克力生產所需高級豆產量的60%,兩國聲稱自己實際只擁有6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

西非五分之一可可豆種植戶的收入不足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西非五分之一可可豆種植戶的收入不足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Reuters / Ange Aboa

兩國農民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根據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於2021年11月進行的數據分析,這兩個西非國家約有100萬可可豆農民(總數約500萬)的收入不足以負擔他們的各項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所、衣服、教育和醫療。

2018年3月26日,兩國總統在象牙海岸首都阿必尚(Abidjan)舉行會議,並簽署了《阿必尚宣言》,正式建立夥伴關係,承諾共同努力為其可可豆農戶提高產品價格。

象牙海岸和加納的農業部長和可可豆理事會負責人出席會議,並在阿克拉正式簽署協議,成立象牙海岸-加納可可豆動議組織(2021年8月6日)。
象牙海岸和加納的農業部長和可可豆理事會負責人出席會議,並在阿克拉正式簽署協議,成立象牙海岸-加納可可豆動議組織(2021年8月6日)。 cighci.org

一年後-也就是2019年,加納和象牙海岸的可可豆理事會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對出口到瑞士等地的可可豆每噸多收400美元費用。這項被稱為“生活收入差額”的附加費旨在增加可可豆種植戶的收入,使他們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

但就在可可豆統一定價似乎正通過“生活收入差額”實現其目標時,疫情來襲,導致可可豆和巧克力的需求下滑。在這種環境下,每噸400美元的附加費使得象牙海岸和加納的可可豆與印尼、奈及利亞和厄瓜多等國的可可豆相比過於昂貴。為了去庫存,加納和象牙海岸只得被迫降低附加費溢價,折扣價出售可可豆。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可可豆交易商告訴瑞士資訊:“這個體系的設置方式使可可豆生產商永遠無法成為贏家。他們可以提高價格,但國際買家就會去別處購買可可豆。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任何滯銷的產品都將不得不在此後折價出售。”

外部内容

加納和象牙海岸大約70%的可可豆作物在收穫前出售。參考價格是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的可可豆期貨價格,並根據“原產地差額”和“生活收入差額”進行調整。其餘30%直接在現貨交易所出售。

扣除由可可豆理事會提供的保險和貨運等服務費用後,農民獲得的收入大約是可可豆出口收入的70%。

扣除由可可豆理事會提供的保險和貨運等服務費用後,農民獲得的收入大約是可可豆出口收益的70%。
扣除由可可豆理事會提供的保險和貨運等服務費用後,農民獲得的收入大約是可可豆出口收益的70%。 Godong / Alamy Stock Photo

對瑞士巧克力行業的影響

象牙海岸和加納試圖重新調整可可豆價格,但並沒有阻止瑞士巧克力行業的發展-至少目前還沒有。

瑞士蓮(Lindt & Sprüngli)是全球第七大巧克力公司,2021年銷售額超過45億瑞郎,該公司的一位發言人告訴瑞士資訊:“瑞士蓮在採購可可豆時,一直全價支付生活成本差額,並將繼續這樣做。”

自生活收入差額實施以來,瑞士食品巨頭雀巢(Nestle)從加納和象牙海岸採購的可可豆份額一直保持穩定,公司進口的可可豆中近一半來自這兩個國家。這家全球第六大巧克力公司的2021年糕點業銷售額達到75億瑞郎,雀巢原本每年從象牙海岸進口的可可豆數量為14.7萬噸左右,該公司承諾在2021/2022年可可豆收穫季追加進口4萬噸可可豆,並預計其從西非購買的可可豆數量將在2025年前穩步增長。

瑞士永續發展可可豆平台(SWISSCO)董事總經理克里斯蒂安·羅賓(Christian Robin)說:“根據我們的觀察,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顯示自生活收入差額實施以來,我們的成員從加納和象牙海岸採購的可可豆減少了。”這個平台的成員包括巧克力製造商、零售商、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

但羅賓提出警訊:儘管可可豆生產者在努力增加收入,但他們無法完全擺脫市場規律變化的影響。

他說:”必須在市場供需動態的背景下看待生活收入差額的應用和國別溢價的變化。例如,某些產地的可可豆供應過剩或庫存充足,都會對全球市場價格和差額溢價產生影響。”

調升溢價?

隨著全球可可豆需求緩慢復甦,象牙海岸和加納在2022年7月決定,重新實施“原產地差額”溢價的時機已經成熟,一些買方也決定接受調價。

2022年9月中旬,象牙海岸簽定可可豆出口合同,三年來首次以正溢價出售2023/2024年收穫期的可可豆。買方是美國大宗商品貿易公司嘉吉(Cargill),而該公司同意在不索要任何折扣的情況下購買2.5萬噸可可豆。

為了加強市場上的話語權,象牙海岸和加納一直在遊說其他主要可可豆生產國加入他們的行列。 2022年10月14日,在2018年統一定價成立之初拒絕加入的奈及利亞和喀麥隆表示有興趣加入。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改變態度,一方面是擔心錯失良機(奈及利亞估計由於不收取“生活收入差額”溢價,每年損失達600億奈拉或近1.25億瑞郎),另一方面是擔心“生活收入差額”會導致跨境走私。

外部内容

如果他們能夠談妥,那麼這四個國家將佔全球可可豆供應量的75%左右,從而使象牙海岸-加納可可豆動議組織擁有更大的市場影響力。

阿桑沃表示:“通過與其他國家建立這種夥伴關係,將減少私營部門轉向別處購買替代品的能力,也使我們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從而更好地建設永續、有回報的可可豆種植業,讓各個行業參與者共享繁榮發展。”

(譯自英文:中文部,編輯:Nerys Avery)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阿南德·乾德拉塞卡

你愿意为“对森林友好”的巧克力多付多少钱?

欧洲计划禁止进口与森林砍伐有关的西非可可豆。

32 留言
查看讨论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