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當窮人是一種什麼滋味

瑞士资讯编辑

瑞士資訊前一陣刊登了一篇關於在瑞士體驗窮人生活的文章,一位讀者Grégoire Barbey讀了以後,提出貧窮是無法當作實驗來體驗的,他投稿向我們分享了他的觀點。

«窮困是一種悲哀的、難熬的境遇,令人無法自拔。 »

Grégoire Barbey

我很感興趣地讀了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這篇名為《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窮人-很難過》的文章,作者的出發點值得稱道,但是方法卻不大得當。貧窮真的能夠當做實驗來體驗,然後寫一篇報導嗎?我認為不能。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貧窮一般是無止境的,而相反,它是一個緩慢的向社會底層滑落的過程,這期間讓人無法抗拒地陷入深深的失落,變得越來越氣餒,是一種無時無刻不在的煎熬。

相关内容
如果只买便宜品牌,多拿主食少拿加工好的成品,便可节省许多开支。

相关内容

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窮人

此内容发布于 近幾年瑞士的貧困人口增加了20%。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人。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當一個窮人,生活會怎樣呢?

更多阅览 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窮人

在那一篇文章中,作者無法傳遞的是一種真實的感受,是由惶恐、羞辱、犯罪感和憂傷組合在一起的一種無助的狀態,唯一的指望只有社會救濟。

正如貧窮不能效仿,它也很難形容,僅給社會救濟機構打個電話了解的情況,很難真正知道每個月領取救濟的人是怎樣艱難度日的。

沒有資源,沒有財產

在瑞士領取社會救濟金並不是什麼好事,申請人必須一無所有,把自己最後的財產耗盡,才能領到救濟金。這是瑞士人最後的一道安全保障,靠社會福利生活的人既無資源也無財產。

每個月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補助金是977瑞郎(約6500人民幣),這筆錢你要支付衣食住行的所有費用,還包括水電、電話、網絡、電視廣播收視費和醫療保險不包含的醫藥費用等。

房租和醫療保險的費用在一定範圍內由社會福利機構支付,超出標準的部分自付。大多數州的社會補助為977瑞郎,但是實際上居住在哪裡,生活費用是有所差別的,因此這種統一補助金的做法並不公平。可以這麼說,這點錢在瑞士是不夠花的。

相关内容
境况不太好的人可以在慈善商店里以极低的价格购买日常所需的食品和商品

相关内容

瑞士的豪華版貧窮生活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有逾8%的人口是窮人,近3.5%的人需要領取社會救濟。在富有的瑞士,窮人也必須“奢侈”起來,所以對他們來說,養家糊口並不容易。

更多阅览 瑞士的豪華版貧窮生活

而領取社會救濟金,每月必須提供一些書面報告,其中包括銀行單據。從任何人那裡得到的無論多微不足道的一筆匯款-比如一位住在其他地方的朋友為你的生日匯了200瑞郎,都會在下個月的補助金中被扣除。

你必須毫無保留地說明每筆收入的來源,所有相關單據都要保存,因為社會福利機構的工作人員隨時有可能提出各種問題,你必須時刻做好準備予以回答。

失敗是人生禁忌

每當社會救助機構來信,或者通知領取救濟的人一些新規定的時候,都會提及法律,讓人再次面對自己的窘境。如今的瑞士社會對於處於非常狀態的人持有鄙視態度,這是少數濫用社會福利案例造成的壞影響,令真正有困難的人也跟著受牽連。

瑞士是一個公認的富國,但在鮮亮的外表下,每十個人中就有兩個生活在拮据的困境中。有些人因為感到恥辱,而放棄申請社會救濟,他們寧可窮困潦倒也不能忍受社會上歧視的目光。最後他們只能陷入更艱難的境遇,儘管他們完全擁有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

這是一個魔鬼三角區,因為債台會越築越高。在像瑞士這樣的國家,實行一種催賬系統,欠賬的帳單以五年的時段進行登記,一個陷入經濟困境的人,很難再走出這個魔圈。而在瑞士“失敗”是人生禁忌。

困境是無法體驗的

窮困是一種悲哀的、難熬的境遇,令人無法自拔。生活在生存標準最低線意味著,要放棄部分社會生活,因為在生活中,處處都要錢,約朋友出去,必須帶錢包。

相关内容
Ein Junge steht auf einem Balkon und schaut auf eine grosse Baustelle hinunter.

相关内容

富裕的瑞士竟然也有贫困儿童?

此内容发布于 想要在瑞士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是要付出代价的,瑞士有30多万名贫困儿童,尼尔斯就是其中之一。

更多阅览 富裕的瑞士竟然也有贫困儿童?

否則就必須厚著臉皮讓別人請客,要完全接受這樣的事實:你是一個吃社會救濟的人,一個社會的負擔。

所有這些內心的糾結無法用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感同身受,這是一個漫長的痛苦過程,貧困不能像一支手機和一台吸塵器那樣試用之後,發一篇文章講述給讀者。

更嚴重的是貧困潦倒所帶來的自卑和孤獨感常常導致抑鬱,這就意味著更難擺脫困境。在瑞士這樣的國家,貧窮就像一種疾病,粘在皮膚表面,徹底地改變一個人,讓人感到所有人都在盯視著你,甚至全社會都在盯視著你。

貧困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男女;無論健康狀態如何;無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經常一步錯步步錯,或者只需一個意外事件,就會落入深淵。

要想報導貧窮,最好的途徑還是詢問每天都真正體會貧困的人,還有誰更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這些深陷困境中的人,卻沒有表達的機會。

而那些造假濫用社會救濟系統的人和事卻被大量宣傳。這裡一定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我們那篇由德文部記者Sibilla Bondolfi撰寫的報導《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的窮人-很難過》,在讀者中迴響很大,這篇文章得到超出尋常數量的閱讀記錄,在社交媒體上和我們的網站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討論。

一個生活條件優越的人是否真能“裝窮”嗎?這是不是對真正困境的一種“輕慢”?

有些讀者的評論帶著批判的態度。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用十種語言刊登了這篇文章,我們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對於他們來說,在瑞士這樣一個月薪中位數為6500瑞郎(約合47000人民幣)的國家,很難想像存在貧困現象,讀者們無法相信一個獨立生活的人月入2259瑞郎,或者一個四口之家的收入為3990瑞郎,被算作貧困戶。

然而這篇由Grégoire Barbey寫就的文章讓人知道,即使在瑞士這樣富裕的國家,也同樣存在貧困人口。我們的文章中的參考數字2259瑞郎,在瑞士生活交掉每月必須支付的帳單之後,真的所剩無幾。而在許多其他國家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然而這就是瑞士的實際情況。

而且貧困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那種像本文作者所陳述的被排斥的感覺。或許在瑞士窮人手裡能支付的金錢,在許多國家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但是在瑞士根本不夠用。瑞士的窮人在某種程度上更窮,因為瑞士的貧困,令人無法想像。

Balz Rigendinger,德文部負責人

相关内容
观点

相关内容

瑞士的双重面孔

此内容发布于 Grégoire Barbey 是自由记者,他自学成才,并非大学科班出身。他最早作为政经记者加入了新闻行业。 他在《 财经新闻》 (L’Agéfi)工作了四年,曾任沃州–弗里堡州私人电视台La Télé的社论评论家。 政治是他的激情所在,他在日内瓦地区以及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

更多阅览 瑞士的双重面孔

(翻译:杨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