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豪華版貧窮生活

境况不太好的人可以在慈善商店里以极低的价格购买日常所需的食品和商品
境況不太好的人可以在慈善商店裡以極低的價格購買日常所需的食品和商品。 Caritas Schweiz

瑞士有逾8%的人口是窮人,近3.5%的人需要領取社會救濟。在富有的瑞士,窮人也必須“奢侈”起來,所以對他們來說,養家糊口並不容易。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得不到所有社會資源支持的人,在瑞士可以申領社會救濟金。社會救助金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德)外部链接。如果重新獲得收入並擺脫了困境,那麼在瑞士要將申領的錢退回。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的財富報告(英)外部链接,成年人人均擁有財富 538’617瑞郎。然而財富和收入的分佈是不平等的。

那么钱少的怎么办?

““在瑞士如果收入菲薄會面臨很大的壓力”,瑞士預算顧問總協會主席Andrea Schmid-Fischer說。收入較少的中產階級也很容易陷入危機。自2016到2017年,瑞士的貧困人口增加了近10%。

生活開銷節節上漲,而工資卻原地不動。美國黑石資產管理公司的問卷調查(德)外部链接顯示,瑞士有55%的人將經濟狀況列為令人感到壓力的最大因素。

特別是有子女、離異和退休的人群,其經濟狀況岌岌可危。在瑞士未受過教育的人也大多貧困。

高水平生活上的抱怨?

貧窮總是相對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較證明了這一點。

在瑞士怎麼算作窮人呢(德)外部链接:個人月收入低於2259瑞郎,或者四口之家的月收入低於3990瑞郎,就被列為貧困人口了。但在俄羅斯,有12%的人口每月只有最多11’163盧布(合174瑞郎)可供使用。

也就是說,瑞士人的生活水平高卻還在抱怨嗎?

當然在瑞士的開銷也要比在俄羅斯多許多,所以這樣簡單的比較是難以得出結論的。讓我們來看看平均預算吧。

预算(开支)图表
swissinfo.ch

“稅款、房租和居住支出是傳統的高額固定開銷。扣除這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手中就不剩什麼了”,Schmid-Fischer說。總收入低於5000瑞郎的家庭,根據聯邦的統計數據(德)外部链接,每月就不會剩什麼存款了。

這就造成了問題,因為在瑞士總會隨時飄來高額帳單,而你必須自己付錢。例如牙醫、驗光的費用,保險公司都不管,眼鏡、助聽器和某些藥品都需要患者自己出錢。

窮人被迫為豪華買單

因為許多瑞士人都很富有,所以這令窮人的處境更難。不僅僅是社會境遇上的,而是富人強制窮人也要用豪華版的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醫療保險:即使是窮人也要為年年上漲的強制性基礎醫療保險的保費和本無必要的服務買單。經過一次全民投票後,基礎醫療保險還要覆蓋順勢療法、替代性療法如:針灸、傳統中醫按摩等其他保健項目,甚至連美容手術後的並發症也要負責。越來越多的醫院只提供單人間,或者最多給提供2張床,多人間已難覓踪影。

醫保公司Assura的看法是:大眾要為逐漸增多“享受的服務”買單。醫療保險組織 santésuisse和Curafutura認為,基礎醫療保險所支付的服務範圍正在持續擴大。 “我們主要擔心的是這些服務毫無必要,不僅不會改善患者的處境甚至還有害,”santésuisse的Christophe Kaempf說:“聯邦估計這類不必要的服務佔比20%”。

還有一例:因為瑞士房產是令人鍾愛的高利潤產品,所以都建得很豪華。這就導致很難找到簡樸因而也便宜的居所。而且五口之家不允許擠在兩居室內,這叫做過度使用。

像美國那種活動住房這裡也沒有。對中等及以下收入人群來說,居住開銷是最大的一筆家庭開支。

那麼在瑞士生活在貧困線上具體是怎樣一種體驗呢?我試著這樣生活了一個月,請參閱我的文章,看看我是怎麼生活的。

相关内容
如果只买便宜品牌,多拿主食少拿加工好的成品,便可节省许多开支。

相关内容

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窮人

此内容发布于 近幾年瑞士的貧困人口增加了20%。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人。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當一個窮人,生活會怎樣呢?

更多阅览 我在瑞士當了一個月窮人

瑞士的最低生活保障有著不一樣的標準。

債務人除居住及醫療保險開支以外,債權法所規定的基本生存保障是每月1200瑞郎。

靠領救濟金生活的人,雖各州情況不一,但個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補助是986瑞郎。用於飲食、著裝、家務、衛生用品、交通和通訊。房租、醫保和醫療衛生費用將分別予以報銷。

退休者要補足每月1621瑞郎的基本生活保障。

政治避難申請者如果生活在難民中心,每月則得到290瑞郎的零用錢。非居住在難民中心者依據各州標準,每月大約有485瑞郎的補助。

比較一下:瑞士的稅前收入中位數為每月6500瑞郎。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