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是著名的防空洞国

这个防空洞一共地下7层。入口便是这个隧道口。 Jo Fahy/swissinfo.ch

瑞士是一个谨小慎微的民族,居安思危是他们的特性,虽然瑞士从未经历过战乱和灾荒,却总是有着强烈的灾难意识,因此在这个美丽国度的城市或深山中掩藏着许多防空掩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卢塞恩就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防空洞城市,当时修建这些掩体的时候,设想如果有一天发生核战争,这里的地下掩体能容下2万人。直到如今,这些掩体在发生自然灾难时依然能派上用场,就是规模变小了。

楼群紧挨着儿童游戏场,一堵水泥墙上有一扇毫不起眼的大门,通向神秘的地下世界。殊不知这道门的背后关着40年的历史和一座建在地下的楼房。

在Zora Schelbert的带领下进入掩体,大铁门在身后关闭时发出沉闷的声响。下面很阴凉,顺着灰暗的隧道向下走,感觉坡度十分陡峭。这座掩体在1976年建成之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掩体建筑,当时修建它的宗旨是,如果发生核战,这里能为2万人提供藏身之处。

自1963年冷战的巅峰时期,瑞士未雨绸缪,决定实施自保政策:如果发生灾难,每位瑞士人都应该有一席安身之处。私人房屋和住宅楼下面都要求修建掩体,也就是地下室;如果没办法安装,那么房主必须向地方政府缴纳一定税款,以便在公共掩体中得到一席之地,比如在太阳山民防掩体中拥有一个空间,作为不时之需。

太阳山掩体有两个作用:一般情况下太阳山(Sonnenberg)的两条隧道是高速公路A2上的两条支路;然而如果发生特殊情况,这两条隧道马上关闭,而摇身一变成为上万人的紧急收留地。

连接这两条隧道的是两座7层的地下建筑,这里也是掩体中物流和技术控制中心。

Jo Fahy/swissinfo.ch

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这两座地下建筑的一楼与隧道中的马路同高,四楼才达到地面高度。掩体中有三个柴油发动机,以保证掩体中的电力供给。

生活在地下

这个地下掩体被分成不同区域和空间。请参照下面的360°视频,点击左上角的四个箭头观看各个方向的室内状况。(视频采访语言:英语)

外部内容

可以想象,如果那么多人挤在这么小的地方,居住区一定会非常噪杂熙攘,基本没有私人空间。“这里可以满足生活的必需,但是我想,最后出问题的环节应该是人本身,”Schelbert说。在拥挤的空间中,人们很容易变得焦躁,所以为了减轻冲突,这里还设置了牢房。

2006年以后,这里的牢房数量有所增加,近来卢塞恩警察局利用这里作为附加看守所。

致命的危险

1987年曾进行过一次“蚂蚁行动”,这是太阳山地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民防紧急演习,在一个星期内隧道公路被关闭,其中一条隧道内被放上了床铺并安排了卫生员。

“那些床被用手推车顺着坡道推进掩体,在狭窄的过道上这并不容易,”Schelbert说。

Jo Fahy/swissinfo.ch

“联络也是问题,当时还没有手机,也没有信号。人们之间要想交流,必须在隧道里跑上跑下。”直到行动结束,任务才完成了的四分之一。

演习中的一部分是将一扇1.5米厚、重350吨的大门从轨道上滑出,将隧道完全封闭,虽然官方说法是这部分演习成功完成,但是Schelbert后来遇到过许多当年参加演习的人,他们的回答是,其实那扇门并未完全关严。如果真发生核战,“这是致命的”。

这个蚂蚁行动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之后进行的,通过这个演习,人们得以了解,灾难爆发之后,掩体必须更快地投入使用。

与时俱进

现在一名工作人员和两名助理负责管理这座地下掩体。他们用德、英两种语言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以前掩体中的急救中心已经在缩减规模时被关闭。

至于这里是否真能容下2000人,Schelbert表示这只是一个大概数字。但是她说:“我永远也不想来这里住,因为这下面的条件我知道,但如果遇到了非常状态,或许我也不得不来。现在只能希望,我们永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现在只能希望,我们永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但是当时建这些掩体的时候,正处于另外一种情形。“当时正好发生了泥石流和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所以建了这些掩体。如果放在现在的年月,比如发生核灾难,那么在地下藏上几个星期根本作用不大。”因为核辐射持续的时间很长,Schelbert介绍说。

瑞士有一套报警系统,每年2月份的第一个周三,瑞士全国的7800个警报会同时鸣响,这是瑞士众所周知的测试。

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严重核事故,会拉起全国范围内的警报向全民报警,然后居民会通过广播或者一个名为“瑞士警报”( emergency app外部链接)的手机功能获得具体信息。

大多数瑞士人并没有在地下室囤积应急食物的习惯,虽然各地规定在掩体中需要的食物必须自己准备。

“我们这一代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知道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过这种经历,他们都习惯准备自己的应急储备。”

2011年3月,瑞士国会原打算提出废除每位公民必须有一处藏身之处的法律规定。但是两天之后,日本发生福岛核泄露灾难,这一建议也就没再被提及过。

(翻译:杨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