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Sihlfeld公墓,每个人都希望能在静谧的环境中安息。
Kaoru Uda
生命结束后,许多人都希望能在最亲的人身边安息。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也同样有这样的愿望。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墓地正计划为这一人群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墓区--发起这一建议的人说,这并非是一种“隔离”,而是生前的生活模式在死后的延续。
此内容发布于
走入苏黎世Sihlfeld公墓,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林荫道,耳畔只有树枝随风摇曳时发出的沙沙声和鸟儿的鸣叫声,一时间你会忘记自己是身处苏黎世喧哗的市中心。
在这个占地28万平方米的苏黎世市最大的公共墓地里,为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LGBTIQ)人群开辟出了一个小角落。
去年2月份,多个同性恋组织共同发起了这个“彩虹安息地”项目,旨在为LGBTIQ群体设立专属的墓区。
LGBTIQ是指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间性人(Intersex)与酷儿(Queer)这一群体。
瑞士首次
现在在苏黎世的这片墓区是瑞士首个专为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创建的安息之地。
苏黎世并不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为LGBTIQ人群设立墓区的城市。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公墓也为LGBTIQ设立了墓区。早在1988年那里就已经有了男同性恋的专属墓区,当时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越战老兵Leonard Matlovich就葬在这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艾滋病危机的阴影笼罩着LGBTIQ群体时,国会公墓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埋葬艾滋病死者的公墓之一。
2008年美国女同性恋杂志《GO Magazine》报道,哥本哈根为丹麦同性恋者开设了一个公墓。
2014年,首个女同性恋墓地在柏林Georgen Parochial公墓开放:这里有80个骨灰盒和土葬墓位。
在日本,一些寺庙和墓地为希望合葬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提供墓地。
从十多年前开始,瑞士同性伴侣就可以与自己的伴侣合葬。例如,苏黎世著名的女权运动政治家Emilie Lieberherr(1924-2011年)就与和她生活了70多年的伴侣Minnie葬在了同一个墓穴中。
Emilie Lieberherr和她的伴侣Minnie合葬在Sihlfeld公墓。
© Keystone / Walter Bieri
墓碑上写着两个女人或者两个男人的名字,在瑞士还是不多见的现象,“彩虹安息地”工作小组成员Bettina Burkhardt说,她是瑞士女同性恋组织(LOS)的代表,她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的一代)。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上一代人都是在非常保守的环境中长大的,同性恋当然是禁忌。许多人不被家人接受,甚至被赶出家门。”
因此,同性恋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非常依赖于同性恋组织,Burkhardt说:“现在我们年纪都大了,有些问题也就显现了出来。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已经不得不与一些亲密的朋友道别。因此,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需求–有一个能一起悼念最亲的人的地方。我们希望死去后依然能像活着的时候那样有自己的圈子。
向所有人开放
苏黎世Sihlfeld公墓,为人们提供各种主题的墓区。例如,为希望与宠物葬在一起的人提供的墓区;在“葡萄园”(Rebstock)主题墓区里开满野花的坡地上,有修剪整齐的紫杉和枝条摇曳的白桦树。LGBIQ墓区与这些主题墓区比邻而建。
Sihlfeld墓园的正门:1958年,苏黎世市议会决定将该墓园的某些地段逐步转型为公共园林。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墓园来访者需要遵从的“尊重规则”:在这里,奔跑、烧烤、喧哗的音乐和携带宠物狗均被禁止。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墓地入口处的各个房间,被改作市政办公室或者艺术家的工作室之用。如今,这些工作室联手开办了一个被誉为“最后旅程站”的论坛,致力于为逝者家属提供关怀,以及对死亡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这些错综排列的私人墓地是墓园里最古老的遗迹。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由于选择公共安葬形式的人逐年增加,因此私人墓地的需求相应缩减。在不远的将来,墓园里举办的殡葬仪式会慢慢消失,公墓的可利用面积也会由此扩大。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身处特殊氛围中的这片绿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享有“绿色城市“美誉的苏黎世的工作人员们,为维护这个公墓和其中的公共设施而奔忙。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腐旧的墓园,已然转型为一个高端的动物和植物栖息地。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来此散步嬉戏。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墓地里那些带有缅怀逝者意味的雕塑可供出租,但前提条件是:它们绝不能被更名。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12岁以下不幸夭折或早逝的儿童,都被埋葬在单独的区域。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诸多显赫人物,譬如文人戈特弗里特·凯勒(Gottfried Keller),都安葬在这个墓园里。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门类甚广的植物和安静肃穆的气氛,使得这片城市间的绿洲看上去与众不同。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业已废弃的火葬场,如今已一扫过去的阴暗,成为举办葬礼和音乐会的地方。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墓园的一部分已改头换面,变成了可供驻足休憩的园林。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大自然的生机肆意蔓延,覆盖了荒芜的坟墓。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年轻姑娘自得其乐地练习着杂耍,丝毫没受到周遭参差排列的墓碑的影响。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身处墓园,无疑会轻易地让人陷入某种特殊情愫里。也正因如此,这里常常会被选为电影拍摄地或摄影取景地。
Ester Unterfinger
尽管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但这里空间的广阔往往让人印象深刻。站在这里,人们可以远远瞥见苏黎世城市主塔。
Ester Unterfinger/swissinfo.ch
尽管这片墓区以“彩虹”命名,但原则上并非只向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群体开放。州相关法令规定,市政府可以为某些特别宗教团体的成员专设特殊墓区,但却没有为其他利益群体设立特殊墓区的规定。
“我们主要是想为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安全空间’,但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租用墓地。我们对所有人开放,”Burkhardt说。
目前,彩虹墓区约有30个墓位,但以后可能会扩展到100多个。
PLACEHOLDER
是划分界限还是引起注意?
瑞士多家媒体对彩虹墓区进行了报道,其中一些得到了强烈的反响,评论区中也一片哗然,例如,有人说不应该把政治诉求带到墓地;还有人认为,那些希望被社会接受的人现在又在脱离社会。
对于Burkhardt来说,重要的是,LGBTIQ的生活方式在他们死后依然能够延续。她说,墓地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翻版,“我们这些年终于在一些重要领域获得了更多权利,这是向前迈出的一步。但同等的权利还远远不意味着同等的接受。当我们不会因墓地项目再次遭受仇视和非议时,我们才算真正被社会接受了。
石板下有放置骨灰盒的空间,死者的名字刻在木制墓碑上。
Kaoru Uda
从九月起开放
Sihlfeld墓地的“彩虹”墓区只是“彩虹安息地”项目的一部分。未来,项目发起人还希望在他们的网站上公布已故同性恋者的传记和最终安息之地,还会举办相关悼念活动,并为同性恋者提供有关丧葬服务的信息,为此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基金。
苏黎世的这一彩虹墓区将于今年9月开放。墓地管理部门从7月起就已开始接受预订。一块墓地的租金为2000瑞郎(约合人民币16400元),租期20年;居住在苏黎世以外的人则为2450瑞郎。坟墓的维护由市政府负责。
苏黎世墓地园林机构打算在这片墓区栽种尽可能绚丽的花草,让人一眼便能认出这是一片彩虹墓区。
(译自德文:杨煦冬)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同性恋在瑞士依然受仇视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人们对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LGBTQI)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但与此同时,针对该群体的威胁和仇恨性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最近,瑞士一所学校和一家图书馆成为了受攻击对象。
更多阅览 同性恋在瑞士依然受仇视
相关内容
“女性同性恋农民受到的歧视是双重的”
此内容发布于
尽管瑞士在保障性少数群体权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如果一位女性农民是同性恋或变性人,那么其处境依然极为艰难。Prisca Pfammatter所做的一项在荷兰获奖的研究表明:瑞士的农业领域需要改变。
更多阅览 “女性同性恋农民受到的歧视是双重的”
相关内容
法律放宽后超过百名名瑞士公民申请更改性别
此内容发布于
据《新苏黎世报周日版》(NZZ am Sonntag)报道,自今年1月1日法律被放宽以来,已有数十人申请更改他们在瑞士民事注册中使用的性别。
更多阅览 法律放宽后超过百名名瑞士公民申请更改性别
相关内容
恐同是一种犯罪,还是一种观点?
此内容发布于
歧视同性恋者仍能被接受吗?这是瑞士人民2月9日要回答的问题。极端保守派发起了全民公投,反对一条将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行为纳入犯罪的新刑事标准,因为他们担心这会侵犯言论自由。非异性恋捍卫者们正积极采取行动。
更多阅览 恐同是一种犯罪,还是一种观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