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米歇爾·巴切萊特:《世界人權宣言》已經“夠好了”

米歇爾·巴切萊特曾於2018-2022年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米歇爾·巴切萊特曾於2018-2022年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Illustration: Helen James / SWI swissinfo.ch

在2022年8月卸任前,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擔任了四年的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她的任期內出現了許多挑戰,從新冠疫情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圍繞著發表中國對維吾爾族人待遇報告而經歷的巨大壓力。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對於侵犯人權罪行,巴切萊特有過親身經歷。年輕時她見證了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在智利發動的軍事政變,以及隨後發生的暴力鎮壓。

她的父親先被逮捕,因遭受酷刑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死於獄中。後來,她和母親也被逮捕,送到智利秘密警察設在聖地牙哥的惡名昭彰的審訊中心格里馬蒂山莊(Villa Grimaldi)中。

在整個2023年裡,瑞士資訊swissinfo.ch以各種方式慶祝《世界人權宣言》問世75週年。有趣的是,這套具有開拓性的原則也是世界上被翻譯成最多語言的文件。現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福爾克爾·蒂爾克(Volker Türk)稱其為「為了回應二戰期間的災難性事件(而出現的)變革性文件」。

來自厄瓜多爾的首任人權事務高級專員何塞·阿亞拉-拉索於1994年走馬上任。 既然《世界人權宣言》在1948年就已經起草,為何他的上任卻那麼遲呢?

我們的英文廣播《日內瓦內幕》(Inside Geneva)採訪了所有的前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這個職務有時被稱為聯合國最難做的工作),聽他們分享各自的經驗、成功與挑戰。

她們母女倆都不知道另一人經歷了什麼。巴切萊特回憶到,那時她只想著要「盡量堅強,要撐住,也不要……招認可能傷害到其他人的事」。

最後母女倆都被釋放,但智利的獨裁統治卻在繼續。後來巴切萊特以醫生身份繼續工作,並參與政治。當民主終於回歸智利時,她做好準備服務祖國,先是成為政府部長,後來兩度出任智利總統。

相关内容
All seven living human rights chiefs

相关内容

75年人权进程:有何值得庆祝?

此内容发布于 T75年前,全世界围绕一份划时代的文件达成共识。《世界人权宣言》反映了“绝不重蹈覆辙”的共同信念,即人类需要为自己设定规则和原则,以确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再重演。瑞士资讯swissinfo.ch采访了仍然在世的七位人权领袖,以了解这份文件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更多阅览 75年人权进程:有何值得庆祝?

從政經驗

她又是為何要從擔任國家首腦轉接手聯合國高階職務?其實巴切萊特在她的兩屆智利總統任期之間,曾在聯合國婦女署任職,所以她對聯合國並不陌生。 如今,她深信自己的從政經歷對聯合國人權工作極為有幫助。

「我能站在決策者的角度上思考,試著想出可以說服他們尊重人權的各種理由。這樣做不僅正確,而且聰明。」

中方壓力

巴切萊特讓人們記住的,恐怕是她為發表中國新疆問題報告而經受的壓力,一些人權組織稱中國政府將多至100萬維吾爾族人關進「再教育營」,造成父母與子女分離, 也強迫女性接受絕育手術。

那份報告拖了數月,(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為報告內容爭吵不休。巴切萊特還記得,當時幾乎每天都有人找她,要麼催促她發表,要麼勸阻她別發表。

「我曾經這麼跟他們說,你看,如果你叫我別發表這份報告,那明天就會有另一個大國打電話給我,要我發表。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因為我必須做我的工作。」

到最後,就在她任期最後一天零點的前五分鐘,巴切萊特發表了這份報告。報導措辭嚴厲,暗示中國可能正在犯下危害人類罪。

黑人的命也是命

雖然巴切萊特的任期內中國問題最受關注,但她應該還因另一個問題而被記住:她在非裔群體權利方面所做的工作。

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一名美國警官殺害後,這起事件引發全世界的憤慨。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為有親人被以類似方式殺害的家庭(數量還不小)提供了支持和一個平台,這當中就有喬治·弗洛伊德的弟弟菲洛尼斯·弗洛伊德(Philonise Floyd),他曾於2020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演講。

巴切萊特將奴隸制與殖民主義遺存和對非裔群體的系統性歧視公開地連結起來。她呼籲對「數世紀的暴力與歧視」做出賠償。

這個呼籲會有結果嗎?「我不知道」是她誠實的回答,不過,至少她覺得,這場辯論已經展開了。

那麼她對已經75歲「高齡」的《世界人權宣言》有何看法?不少人要求對《宣言》進行修改,以反映對平等與身份的新認識,對此巴切萊特保持冷靜。她指出,《宣言》已經「說是人人,就包括了每一個人。這已經夠好了」。

「《世界人權宣言》仍然是合理有效的。因為《宣言》為我們能如何共同生活提供了一套最低標準。」

(譯自英文:小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