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方缺乏政治意愿的气候谈判,瑞士寻求折中方案
今年,科学界针对气候变化议题所传达的信号清晰明确且铿锵有力:采取行动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然而,马德里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的领导层却看似模棱两可,态度欠缺明确,参会的瑞士代表团团长对峰会领导层的迟疑不决、徘徊不前而深感挫败。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郊外的一处大型会议中心,本年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COP25)正处于进行时,而包括诸多青年团体以及当地原住民在内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抗议示威者聚集于此,激愤地发泄着他们对官方25年以来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气馁与不满。
与会的绝大多数国家均同意,将对此前所作出的采取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进行改进。当前,官方关注的焦点在于,各缔约方应设法就碳市场议题达成共识,以及为如何给深受气候变化之害的国家提供切实帮助寻求解决之道。
不断诘问
随着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进入第二周的谈判,参与会谈的瑞士首席谈判代表Franz Perrez直言,澄清理顺这些议题,已刻不容缓。和过去屡次会谈一样,在他看来,某些国家或许会设法拖延决策时间。
“再次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有些缔约国)对此前我们早已达成共识的议题缺乏继续推进和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意愿,而且还不断地对我们已经拍板决定的事宜提出质疑,”Perrez总结道。自2010年以来,他便一直率领着瑞士代表团参与联合国年度气候行动峰会。
Perrez表示,某些国家,尤其是那些并不情愿减少碳排放的国家,已提出要求开办“研讨会”,从而就多项议题展开更频繁的深入探讨,其中就包括所谓的“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可能会给某个国家造成负面影响”。譬如,沙特阿拉伯长期以来始终迫切寻求国际社会的重视,从而让其诸多石油生产国能够因燃料销量的减少而获得相应的补偿。
碳信用的折中方案
就自身而言,瑞士一直期冀就碳信用额度的使用制定明确的指令。碳信用又称“碳权”,指的是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某个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而国家或企业可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支持其他国家的减排项目,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具体来说,瑞士代表团希望避免碳信用额被重复计算,于此同时,不希望那些根据早先的方案所商议达成的碳信用额在2020年之后被结转。
“目前,瑞士正竭尽所能,致力于寻求一套完善的折中方案,”Perrez表示。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认为,重要的是,协议虽有磋商和妥协空间,但其底线不能低于“一定的临界值”。
“这将会是一个漫漫长夜,”Perrez在转而谈及峰会会谈时评价道,他期待着能借此契机,各国能就那些依然悬而未决、却亟需敲定的问题翻开一页新的篇章。
谈判桌旁的财政部长们
与此同时,身为新近组建的联盟的一分子,瑞士联邦国际金融事务国务秘书Daniela Stoffel在马德里与其他缔约国的国家财政部门代表进行了会晤。会上,她向决策小组提出了对财政经费问题的顾虑、担忧以及建议,例如,保险行业内部应该为环境和气候风险设定相应的保险价格。此外,她还明确指出,目前为退休人员提供的养老基金,其中相当一部分都被投资在化石燃料领域;而放眼未来30年,如果瑞士期望如此前承诺的那样要在2050年转型为一个“无碳经济”的国度(英),显然,现有的养老基金将无法支撑这一目标。
这位国务秘书还指出,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还必须把与气候相关的风险纳入考量范畴-或者更确切地说,需要对风险进行“计价”。人们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就是: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经济学概念Too Big to Fail,特指发生金融恐慌、挤兑等危机事件时,政府无法对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视而不见,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币相救,以避免企业倒闭后的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恐慌),让她提出的顾虑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都担负有不让之责 ,”与Stoffel一道参与了决策小组讨论的瑞士代表团气候融资顾问Stefan Marco Schwager说道:“这并非利他主义。如果我们不解决(气候危机),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也包括国家央行资产。”
呼吁团结一致
到目前为止,并非所有与会方都对瑞士在峰会会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感到满意。
“我们希望像瑞士这样的国家能够更多地发声谈及人们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在损失以及不良影响的问题上,它(即瑞士)并不是很积极主动,”环保团体国际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的全球气候政策负责人Harjeet Singh表示。
“这套体系中需要各方团结一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并非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
相关内容
COP25-对地球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会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