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当穷人是一种什么滋味

Grégoire Barbey

瑞士资讯前一阵刊登了一篇关于在瑞士体验穷人生活的文章,一位读者Grégoire Barbey读了以后,提出贫穷是无法当作实验来体验的,他为我们投稿分享了他的观点。

«穷困是一种悲哀的、难熬的境遇,令人无法自拔。»

Grégoire Barbey

我很感兴趣地读了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这篇名为《我在瑞士当了一个月穷人-很难过》的文章,作者的出发点值得称道,但是方法却不大得当。贫穷真的能够当做实验来体验,然后写一篇报道吗?我认为不能。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贫穷一般是无止境的,而相反,它是一个缓慢的向社会底层滑落的过程,这期间让人无法抗拒地陷入深深的失望,变得越来越气馁,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煎熬。

相关内容
如果只买便宜品牌,多拿主食少拿加工好的成品,便可节省许多开支。

相关内容

我在瑞士当了一个月穷人 – 很难过!

此内容发布于 近几年瑞士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平均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穷人。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生活会怎样呢?

更多阅览 我在瑞士当了一个月穷人 – 很难过!

在那一篇文章中,作者无法传递的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由惶恐、羞辱、犯罪感和忧伤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无助的状态,唯一的指望只有社会救济。

正如贫穷不能效仿,它也很难形容,仅给社会救济机构打个电话了解的情况,很难真正知道每个月领取救济的人是怎样艰难度日的。

没有资源,没有财产

在瑞士领取社会救济金并不是什么好事,申请人必须一无所有,把自己最后的财产耗尽,才能领到救济金。这是瑞士人最后的一道安全保障,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既无资源也无财产。

每个月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补助金是977瑞郎(约6500人民币),这笔钱你要支付衣食住行的所有费用,还包括水电、电话、网络、电视广播收视费和医疗保险不负责的医药费用等。

房租和医疗保险的费用在一定范围内由社会福利机构支付,超出标准的部分自付。大多数州的社会补助为977瑞郎,但是实际上居住在哪里,生活费用是有所差别的,因此这种统一补助金的做法并不公平。可以这么说,这点钱在瑞士是不禁花的。

相关内容
境况不太好的人可以在慈善商店里以极低的价格购买日常所需的食品和商品

相关内容

瑞士的豪华版贫穷生活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有逾8%的人口是穷人,近3.5%的人需要领取社会救济。在富有的瑞士,穷人也必须“奢侈”起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养家糊口并不容易。

更多阅览 瑞士的豪华版贫穷生活

而领取社会救济金,每月必须提供一些书面报告包括银行单据。从任何人那里得到的无论多微不足道的一笔汇款-比如一位住在其他地方的朋友为你的生日汇了200瑞郎,都会在下个月的补助金中被扣除。

你必须毫无保留地说明每笔收入的来源,所有相关单据都要保存,因为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随时有可能提出各种问题,你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予以回答。

失败是人生禁忌

每当社会救助机构来信,或者通知领取救济的人一些新规定的时候,都会提及法律,让人再次面对自己的窘境。如今的瑞士社会对于处于非常状态的人持有鄙视态度,这是少数滥用社会福利案例造成的坏影响,令真正有困难的人也跟着受牵连。

瑞士是一个公认的富国,但在鲜亮的外表下,每十个人中就有两个生活在拮据的困境中。有些人因为感到耻辱,而放弃申请社会救济,他们宁可穷困潦倒也不能忍受社会上歧视的目光。最后他们只能陷入更艰难的境遇,尽管他们完全拥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

这是一个魔鬼三角区,因为债台会越筑越高。在像瑞士这样的国家,实行一种催账系统,欠账的账单以五年的时段进行登记,一个陷入经济困境的人,很难再走出这个魔圈。而在瑞士“失败”是人生禁忌。

困境是无法体验的

穷困是一种悲哀的、难熬的境遇,令人无法自拔。生活在生存标准最低线意味着,要放弃部分社会生活,因为在生活中,处处都要钱,约朋友出去,必须带钱包。

相关内容
Ein Junge steht auf einem Balkon und schaut auf eine grosse Baustelle hinunter.

相关内容

富裕的瑞士竟然也有贫困儿童?

此内容发布于 想要在瑞士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是要付出代价的,瑞士有30多万名贫困儿童,尼尔斯就是其中之一。

更多阅览 富裕的瑞士竟然也有贫困儿童?

否则就必须厚着脸皮让别人请客,要完全接受这样的事实:你是一个吃社会救济的人,一个社会的负担。

所有这些内心的纠结无法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感同身受,这是一个漫长的痛苦过程,贫困不能像一部手机和一台吸尘器那样试用之后,发一篇文章讲述给读者。

更严重的是贫困潦倒所带来的自卑和孤独感常常导致抑郁,这就意味着更难摆脱困境。在瑞士这样的国家,贫穷就像一种疾病,粘在皮肤表面,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让人感到所有人都在盯视着你,甚至全社会都在盯视着你。

贫困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男女;无论健康状态如何;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经常一步错步步错,或者只需一个意外事件,就会落入深渊。

要想报道贫穷,最好的途径还是询问每天都真正体会贫困的人,还有谁更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这些深陷困境中的人,却没有表达的机会。

而那些造假滥用社会救济系统的人和事却被大量宣传。这里一定有什么不对劲儿。

我们那篇由德文部记者Sibilla Bondolfi撰写的报道《我在瑞士当了一个月的穷人-很难过》,在读者中反响很大,这篇文章得到超出寻常的阅读记录,在社交媒体上和我们的网站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人是否真能“装穷”吗?这是不是对真正困境的一种“轻慢”?

有些读者提问带有很大的批评态度。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十种语言刊登了这篇文章,我们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在瑞士这样一个月薪中位数为6500瑞郎(约合47000人民币)的国家,很难想象存在贫困现象,读者们无法相信一个独立生活的人月入2259瑞郎,或者一个四口之家的收入为3990瑞郎,被算作贫困户。

然而这篇由Grégoire Barbey写就的文章让人知道,即使在瑞士这样富裕的国家,也同样存在贫困人口。我们的文章中的参考数字2259瑞郎,在瑞士生活交掉每月必须支付的账单之后,真的所剩无几。而在许多其他国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这就是瑞士的实际情况。

而且贫困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那种像本文作者所陈述的被排斥的感觉。或许在瑞士穷人手里能支付的金钱,在许多国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但是在瑞士根本不够用。瑞士的穷人在某种程度上更穷,因为瑞士的贫困,令人无法想象。

Balz Rigendinger,德文部负责人

相关内容
观点

相关内容

瑞士的双重面孔

此内容发布于 Grégoire Barbey 是自由记者,他自学成才,并非大学科班出身。他最早作为政经记者加入了新闻行业。 他在《 财经新闻》 (L’Agéfi)工作了四年,曾任沃州–弗里堡州私人电视台La Télé的社论评论家。 政治是他的激情所在,他在日内瓦地区以及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

更多阅览 瑞士的双重面孔

(翻译:杨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