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的未来
法律研究员Ashley Mantha-Hollands和Liav Orgad写道,新冠病毒能够改变我们的习惯,也能改变我们在欧洲土地上“共同生活”的理念。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最近被问及握手问题时,美国顶尖病毒学家福奇博士(Anthony Stephen Fauci)表示(英)外部链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握手了。”言下之意就是不握手会阻止新冠病毒和季节性流感的传播。而在握手话题近年已成地雷的欧洲,这个健康要求能够引出一场非常必要的文化转变。
2010年,法国(英)外部链接拒绝一名阿尔及利亚女性入籍,因为她不肯跟伊泽尔省的男性官员握手。2016年,布鲁塞尔(法)外部链接的一位民政登记员拒绝为一对新人证婚,因为仪式过程中新娘不肯跟他握手。2017年,荷兰一名应聘巴士司机岗位的求职者被拒绝,因为他不肯与女性乘客和同事握手。2018年,瑞士曾发生因拒绝握手而遭洛桑市驳回入籍申请的事(多语)。在巴塞尔乡村州的特维尔市(Therwil),因为个别学生不肯与学校里的女老师握手(英),他们的家长甚至被当地政府处以5000瑞郎(约合3.64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和参加社会服务的处罚。今年的瑞士轮值总统西蒙奈特·索马鲁嘎(Simonetta Sommaruga)那时担任司法部长,她当时曾义正辞严地宣称,握手是“瑞士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更加直截了当-“老师有权要求学生跟自己握手”。
欧洲最严格的握手政策在丹麦。2018年12月握手登上了各报章头条,原因是丹麦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所有入籍仪式上都必须握手。在仪式上拒绝同市长或其他官员握手,可能会被拒绝入籍。有意思的是,自疫情暴发后,丹麦以“没有握手,没有国籍”(英)外部链接为口号,冻结了所有的入籍仪式。
从表面上看,握手只是一种问候方式,跟挥手、微笑或鞠躬(或者你喜欢的话,可以碰肘、点头和飞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在日渐多样化的欧洲社会,握手成了“共同生活”理念至关重要的部分。
“共同生活”原则曾在2014年震动了欧洲,当时欧洲人权法院(多语)外部链接支持法国的波卡罩袍禁令。该法院裁定,女性是否“应获准在公共场所穿戴完全遮住面部的面纱”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选择”。根据欧洲人权法院,要共同生活,就需要有政府所定义的最低限度的社会交流与社群生活。
目前从新冠疫情的角度来看,在公共场所遮住自己的脸被视作保护社会脆弱成员的公民义务之举。奥地利、斯洛伐克、德国和法国都已建议或要求民众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英)外部链接。面罩使得我们可以参与公共生活,而不是从中退缩。重点在于便利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而不在于你能否看到一个人的微笑;共同生活并不是个死概念,要领会共同生活的真正含义。
新冠病毒疫情暂时动摇了我们的社会交流,因此也带来一次机遇,可以对欧洲生活方式中的替代性问候(英)外部链接做一次反思。决策者应该对不同的问候方式和不同着装规范的理由更为宽容,而不应拘泥于过去的习俗惯例。因为全球疫情而出现的不握手、要遮脸的责任,显示出这些礼节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对社会生活来说必不可少。
本文首先发表于Verfassungsblog(英)外部链接。
本文所表达的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未必反映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观点。
“视角与观点”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视角与观点》栏目不定期地刊登各界专家、评论者、观察家及决策者的文章。我们的宗旨是,以个人独特对瑞士或国际重大话题和事件的观点和视角引发讨论。
相关内容
新冠疫情:瑞士局势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