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1/4的瑞士人拥有不止一个地址

在瑞士,一个人拥有多处居所往往会和“第二住宅”联系在一起。然而,多住所现象所揭示的并不仅仅这样简单 Keystone

瑞士人很有钱吗?他们和中国人一样,有许多套房子所以有很多地址?最新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瑞士人拥有不止一个地址,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职业选择并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业余生活”才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许多瑞士人甘愿奉献2份房租。

瑞士之前多次就“第二住宅”这一议题进行过讨论,不少瑞士人到处安家、住在不同的地方,这让有些“仇富”的人心怀不满。富有的瑞士人并不会把“第二住宅”租出去,至少这不是初衷,或主要目的,“第二住宅”往往是富人们的“别墅”,用于周末或假期居住。这就造成了环境和设施的浪费,反对第二住宅的人这样认为。然而,如今这一现象竟然悄悄地流行开来。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巴塞尔大学和卢塞恩大学联合进行的“住房论坛”研究显示,28%的受访者拥有多个地址;还有20%的人虽目前没有多个地址,但曾经有过。

这些“狡兔三窟”、在多地居住的人,其中9%甚至有4到更多个地址。“这尽管令人啧啧称奇,但却极有可能。我就认识一位年轻女性,她在巴塞尔当学徒,但定期拜访自己的母亲、父亲和男友家,”社会学家、也是该研究的共同作者Cédric Duchêne-Lacroix说。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Cédric Duchêne-Lacroix还是对这样的现象感到惊奇:“真正拥有‘第二住宅’的人只占8%。如果算上其他形式的拥有多处居住地现象,应该也就占15%。但是高达28%,这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

社会变革

四分之一的瑞士人拥有多个居住地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在十大原因中居首的是因为“业余生活”,占68%。其他原因例如“工作”(15%),并未占有很大比重。

外部内容

尽管如此,那也不能把“业余生活”就锁定为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列举出的其他原因比较少,所以“业余生活显得很重要”,Duchêne-Lacroix说:受访者可以选择多个原因,但“业余生活可以在所有的居住地点发生,而其他原因则不能”。

不过这些数据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按比例来说,拥有多处居住地的最多人群集中在“15-24”岁这一年龄段。这一阶段的人往往要常常搬家,因为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还要经常拜访父母或伴侣的家。

未婚(36.5%)或离异的人(34.4%)都比已婚的更居无定所。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监护权,那么对离异夫妻的孩子来讲,他们也就更容易有多个居住地。

在多处居住的这类现象体现了社会的变迁。该现象一直存在,但范围从未像现在这样广,Duchêne-Lacroix说。因工作原因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现象,现在也与之前大有不同。例如在阿尔卑斯山上,就有人有多处居所,但这样的现象已几乎销声匿迹。“也体现了家庭的变迁,”这位社会学家说。

不再僵化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就认识这样一对伴侣,他们有好几处居住地。太太住在苏黎世,他们在那里有第二居所,而先生作为家庭妇男在纳沙泰尔带着2岁半的女儿。

“我太太不能在纳沙泰尔完成她的工作,必须留在苏黎世,”Pierre-François Besson说:“这也是可以横跨两个语言区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待在一个地方等待僵化。此外,我太太的家人也在苏黎世。既可以住苏黎世也可以住在纳沙泰尔,这让我们的家庭生活更方便。此外,不必总待在一个地方,会带来更多的乐趣”。

研究

“瑞士的多住所居住”研究受到了瑞士国家基金会科学调查项目的经济支持。

该研究自2012-2015年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住宅论坛)、巴塞尔大学(社会研究所)和卢塞恩大学(经济系)共同完成。

该研究对3246名年龄在15-74岁之间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      

对这对夫妻来说,这类居住形式非常理想,尽管也有麻烦,“这当然比较昂贵,行政上的负担也不少。我太太每年都要像税务局解释,我们的主要居住地在纳沙泰尔,在那里已经付过税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诸多细节,例如在每个地方都要备有足够的衣服。不过非常大的缺陷也没有”。

复杂的方程式

对科学家来说,多居所居住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对有些地方来讲,普遍存在着的却是住宅紧张现象,还有在瑞士经常受人诟病的过高的房地产价格,有人却“霸占着”几处住宅,这是不是在道德上不太站得住脚,至少也是反社会呢?竟然有四分之一的人都这样。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我能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Cédric Duchêne-Lacroix微笑着说:“我们不能把它归类为好,或者坏。这个方程式很复杂,因为参数太多”。

“当然,一个人因工作原因在其他地方还需要一个住所、需要更多的空间,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这样的人减少了交通压力,否则他们也要每天奔波于居住与工作空间了,”这位社会学家表示。

(转译:宋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