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与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的巴塞尔艺术展
大型控股公司致力于将顶级艺术博览会纳入麾下,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其版图,整个艺术市场的“生态系统”为之撼动。小型艺术展是否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瑞士资讯文化简讯
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掌舵人诺亚·霍洛维茨(Noah Horowitz)上任伊始,并未宣布其组织结构有重大变革。然而,在接受采访时,他却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话语风格。与热衷于探讨艺术话题的前任主管们不同,霍洛维茨更偏爱使用企业管理术语,分析艺术展如何应对市场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是的,巴塞尔艺术展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艺术博览会,实现商业价值是其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一商业性目标在其近期对掌门人职位的描述中得以重申。2012至2022年期间,执掌巴塞尔艺术展的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的头衔是“全球总监”,而现任的霍洛维茨则是“首席执行官”。这一不容忽视的名称改变,标志着该组织在自我定位和发展策略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变。
“他的工作就是将艺术展企业化”,《金融时报》和《艺术新闻报》的专栏作家梅兰妮·格里斯(Melanie Gerlis)说道,“这一角色是前所未有的,”这位艺术市场专家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并补充道,“巴塞尔艺术展非常成功地选择了四位当地主管,分别运营其在巴塞尔、迈阿密、香港和巴黎的艺术博览会。”
过犹不及的数量
画廊主、艺术爱好者或评论家直接举办艺术博览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世纪之交时尚行业的境遇相似,艺术展览正接二连三地被大型控股公司收购,并作为品牌接受其大规模的投资,向全球各地扩张版图。
不过,对于规模较小的艺博会和企业来说,这一转变却未必是坏事。冉起博览会(Ramsay Fair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冉维尔(Will Ramsay)近期收购了巴塞尔和纽约的沃尔塔(Volta)卫星艺术展,在此之前,其旗下已经囊括遍布全球16个城市的“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 Art Fair)。冉维尔希望,巴塞尔艺术展和弗里兹艺术博览会能够再接再厉,取得辉煌成就。
冉维尔提到了一系列中型和区域性艺博会,如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Arco Madrid)和布鲁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russels)。他认为,“很少有人会远渡重洋,专程去参观这些展会,但对于当地的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来说,它们却是非常宝贵的交流平台。”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艺博会的市场似乎做得还不够大。
格里斯表示:“2023年总共有359场艺术博览会,但过犹不及,很可能人们已经对艺博会有点厌倦了。”
此外,去年全年,全球艺术市场萎缩了4%,总量约跌至650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不可小觑,但从大环境来看,各大艺博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
格里斯认为,“艺博会的运营成本很高,而企业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展会数量越多,办单个展的成本就越低。展会收入如今也越来越依赖于赞助收益,只有将品牌做大做强,才能吸引资金更雄厚的赞助商的青睐。”
在该领域中,巴塞尔艺术展和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是公认的大品牌。在过去二十年间,凭借各自清晰的发展版图,两大艺术展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较年轻的弗里兹艺博会以伦敦和纽约为核心向外辐射,而资历最深、最具声望的巴塞尔艺术展则在欧洲独占鳌头,同时在美国(迈阿密)和亚洲(香港)也拥有一席之地。
遥遥领先,保持优势
巴塞尔艺术展隶属于MCH集团,后者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现场营销公司,最初其主要业务为主办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然而,该钟表展在2019年却突然停办,使得集团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就已出现巨大的财务缺口。
彼时,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之子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及时向MCH集团注资4400万美元,并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再追投4000万美元。詹姆斯的投资使该集团摆脱了财务困境,并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向外扩张。
在新的组织架构下,MCH集团迈出的第一步便是征服巴黎。通过接管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在巴黎大皇宫的秋季展场,集团挑战了这一成立于1974年巴黎最传统的艺博会的权威。新的展会以“艺+巴黎”为主题,旨在打造与其他巴塞尔艺术展不同的特色品牌。
毫无疑问,征服巴黎市场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但MCH集团的视野却并未局限于此,而是继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巩固其在艺术博览会市场的领先地位,这是该集团自世纪之交创立伊始便矢志不渝遵守的战略。
在进军美国市场时,巴塞尔艺术展并未选择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等光芒万丈的大都市,而是看好气候宜人、鲜有竞争的迈阿密,并于2003年在这座城市举办了第二届艺术展。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自此一举成名。
十年后,亚洲新富阶层迅速崛起,资本随之大量流动,寻求扩大和完善投资结构。MCH集团审时度势,于2013年成立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对台湾施压,限制了艺术界的表达自由和活动便利,这种情况自2019年之后愈演愈烈,这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成立之初所未能预见的。不过,如前所述,艺博会的目的主要是商业性的,因此尽管局势日益紧张,政治问题并未对展会的商业活动产生太大影响。
尽管如此,巴塞尔艺术展并不打算将其在亚洲的根据地迁往它处,而是决定继续留在香港,并与位于日本(东京艺术周/Art Week Tokyo)和新加坡(聚焦东南亚/S.E.A. Focus)蓬勃发展的新兴艺术博览会建立合作关系,以应对其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弗里兹艺术博览会的扩张。
弗里兹艺博会的前世今生
《弗里兹》(Frieze)最初是一本由艺术爱好者创立于1991年的杂志,很快就发展成为在艺术界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出版物。2003年,巴塞尔艺术展在迈阿密拉开帷幕时,弗里兹正在伦敦举办其首届艺术博览会。弗里兹专注于呈现当代艺术和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打造了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除了出版每年八期的同名杂志外,弗里兹立足于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伦敦艺术界,很快成为世界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里程碑事件,弗里兹大师展(Frieze Masters)在2012年于英国伦敦开幕,专门展览21世纪前的艺术作品。同年,首届纽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开办。
一轮轮发展过后,弗里兹独立单一的运营结构越来越难以支撑其日益增长的规模、财富和成本。2016年,弗里兹品牌70%的控股权,包括艺博会和杂志业务,由美国巨头Endeavour集团收购,后者的业务范围包括人才经纪和体育营销。
收购完成后,弗里兹进一步加快企业化的步伐。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弗里兹的两位创始人最终决定让位,并设立首席执行官职位,由前传媒高管西蒙·福克斯(Simon Fox)担任。
自此以后,弗里兹积极落实企业战略,不断在世界各地扩张。2019年举办洛杉矶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后,又于2022年推出了首尔弗里兹艺术博览会。2023年,弗里兹收购了纽约的军械库艺博会(The Armory Show)和芝加哥艺术博览会(EXPO Chicago),未来,这两个展会将继续以原有品牌运营。
大型艺术博览会不断扩张,日益接近彼此的领地。如同棋局争斗般,在亚洲,弗里兹艺博会刚刚登陆首尔,巴塞尔艺术展旋即便以积极的行动予以回应。在欧洲,巴塞尔艺术展入驻巴黎,直逼弗里兹的伦敦大本营,而这种接触不仅仅具有地理上的意味。在艺术市场的日程表上,双方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伦敦弗里兹艺博会刚刚结束五天,巴塞尔的“艺+巴黎”展览就亮相法国,这是一场争夺收藏家的公开决斗。而在美国,纽约不仅仅是弗里兹艺博会的传统领地,还是巴塞尔艺术展首席执行官霍洛维茨的办公所在地。
大众有何选择
大品牌在全球巅峰展开对决的同时,小型和小众的艺术展览会,乃至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也裹挟其中。
例如,当艺术展在巴塞尔举办时,整个艺术圈都随之而动。各大博物馆会展出他们全年最佳的展览,苏黎世的画廊会在艺术展之前举办艺术周末活动,以迎接到访的收藏家,而像Liste和Volta这样的卫星展览会也会搭建自己的展位。同样的现象也可以在伦敦和洛杉矶的弗里兹艺术展期间看到。但在纽约,弗里兹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里的画廊不胜枚举,艺术圈难以为一个博览会倾力提供全部的支持。
《落基山的空气》(2023年):美国早餐工作室(Breakfast Studio)创作的动态艺术作品,在巴塞尔Volta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卫星展是大型艺术展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在独立的细分市场中运作。巴塞尔的Liste展览创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年轻的独立画廊发起。几年前,它从最初的破旧工厂搬到了毗邻巴塞尔艺术展馆址的一个大型展览空间。在创始人彼得·科尔西曼(Peter Kilchmann)、伊娃·培森胡柏(Eva Presenhuber)等画廊主的努力下,Liste展览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巴塞尔艺术展上拥有了永久展位,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优秀展览场所。尽管未走向企业化,Liste艺术展目前由一家致力于同样创立理念的基金会运营,并深深扎根于大本营巴塞尔。
2022年,巴塞尔社交俱乐部(Basel Social Club)成立,这个年轻的机构填补了独立艺术的空白,并迅速成为巴塞尔艺术展期间最活跃的一隅。格里斯认为,这些独立运动并非立志与巴塞尔艺术展一较高下,他们的存在“令大型艺术博览会保持警惕,时刻提醒他们能做的事情极为有限,因为人们总是期待有另一种选择。”
(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