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120名顶尖运动员奥运之前大聚首
11月15日,120余名瑞士顶尖运动员齐聚伯尔尼的Magglingen,瑞士奥委会要为这些已经进入奥运选手选拔程序的优秀运动员量体裁衣。
在同一时间见到这么多顶尖运动员并非易事,瑞士各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家媒体的20多名记者也赶到了Magglingen的体育馆。
瑞士奥林匹克委员会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不仅将120多人“量体裁衣”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在之后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瑞士体育部长Samuel Schmid也应邀到会发表了动员讲话。
对中国人民的感谢之情
瑞士奥委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Passion,Power,Performance”-“热情、力量、表现”。奥委会希望该口号可以激励瑞士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Magglingen的体育馆里,悬挂着写有该口号的条幅。但比这口号更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体育馆尽头的“瑞士”两个中文大字。瑞士2008奥运会的艺术设计师Oliver Fuchs向swissinfo记者表示:“这两个字代表了我们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我们非常高兴,中国作为东道主邀请瑞士参加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事,因此我们愿意用中国的文字告诉中国的朋友,我们来自瑞士”。所有瑞士奥运会工作人员的体恤衫上,也都写有中文的“瑞士”两字。
负责瑞士运动员服装设计之一的Fuchs公司还自豪地讲述了2008奥运会瑞士会标的来历,他说:“我一直在寻找瑞士和中国之间的桥梁,我很高兴,如此大的中国,和这么小的瑞士竟然有很多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中,我选择了两个,分别是龙和红色。龙在中国代表皇帝,在瑞士也出现在很多故事中;红色则在两个国家都代表着成功和活力。所以我用身上缀有瑞士国旗的红色火龙作为2008奥运会的瑞士会标,这也象征着中瑞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一朵花形图案,同样作为会标,花瓣上分别缀有代表瑞士的高山、十字、中国的太阳、龙,以及代表向着目标勇往直前的眼睛。
他向记者透露,今天运动员试穿的服装均不是2008奥运会的正式服装,正式服装的式样目前还是秘密,直到明年2、3月份瑞士奥委会才会公布。但所有正式服装上都会有这些这些标志的部分元素。
组织工作细致完善
瑞士奥委会本次工作组织得相当成功,120多名运动员和奥委会工作人员被分散到按不同颜色体恤衫区分的12个小组中。所有人员都有一个详细的表格,像体检一样,他们必须走过无数个“摊位”,量体、填上写有裁剪数据的表格。
量体也是分小组进行,其他等待的运动员则在体育馆里从事着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间或接受记者的采访。瑞士2008奥林匹克代表团团长Werner Augsburger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希望促进各种项目之间运动员的沟通与联系,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还有2008年将去北京的工作人员与媒体,他们应该现在就和运动员建立起比较亲切、熟悉的关系。每位媒体人员都有一份按颜色区分的小组名单,给采访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活动快结束时,曾为瑞士增添一枚体操金牌的李东华也来到了Magglingen的体育馆,他一边忙着试衣服,一边开心的表示,2008年他将作为瑞士代表队的特别大使出席北京奥运会。
我对中国的空气并不担心
瑞士奥委会今年夏天举办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随队医生曾经对北京8月份的天气表示忧虑。
瑞士著名的体操运动员Capelli Claudio对此则并不表示担心,中国的空气、饮食,他都可以逐步适应。他认为瑞士的体操水平一般,根本无法和中国相比,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参加2008年的奥运会,并且为瑞士赢得一枚奖牌。
这个来自伯尔尼的小伙子和大多数瑞士人一样比较腼腆,但他对2008奥运会的向往之情则溢于言表。
瑞士资讯(swissinfo) 宋婷
瑞士的第一枚金牌于1896年由Louis Zutter在鞍马运动中夺得。
1996年李东华代表瑞士荣获亚特兰大奥运会体操鞍马冠军。
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最终确定,为28个大项、302个小项。其中,男子、女子和男女混合竞赛小项分别为165、127和10项。
羽毛球、沙滩排球、击剑、柔道、皮划艇激流回旋、曲棍球、田径、现代五项运动、自行车、骑马、摔跤、划船、射击、游泳、帆船、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
尚未获得许可项目:皮划艇、女子器械体操、男子器械体操、公路自行车女子,公路自行车男子,韵律体操、蹦床。
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为秘书长。
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瑞士、美国、英国、俄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参加了首届奥运会。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