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与法国联手拯救“杜河皇帝鱼”

工作人员在杜河寻找濒危的“apron”小鱼。
工作人员在杜河寻找濒危的“apron”小鱼。 Doubs Vivant

在中国长江流域,曾经数量众多的中华鲟如今正面临灭绝危机,长江白鲟更是已经被正式宣布灭绝。而在欧洲,法国与瑞士也在积极采取行动,试图挽救一种濒临灭绝的本土鱼类,并修复横跨两国边界的杜河(Doubs)流域的生态环境。然而,这些保护措施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这种名为apron的小鱼(学名Zingel asper),是一种身形纤细、呈棕褐色的鲈科鱼类,在瑞士汝拉州(Jura)被称为“杜河皇帝”(Roi du Doubs)。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及污染严重,该物种在瑞士被列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在法国则属于濒危(endangered)物种。

长期以来,瑞士和法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拯救这一物种。2016年,瑞士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共同通过了一项生态恢复计划,旨在保护与杜河相关的生态系统。

这项措施的出台源于环保人士在《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框架下提出的皇帝鱼申诉”(Apron complaint),《伯尔尼公约》是一个旨在防止欧洲物种灭绝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

然而,救援行动可能已经为时已晚。2012年,研究人员在杜河发现了52条皇帝鱼,这是过去15年内的最高纪录。然而,之后该物种数量持续减少,最后一次发现是在2023年。同年夏天,瑞士法语公共广播电视台(RTS)拍摄并报道了一次针对这种鱼的夜间搜寻。

2023年,在瑞士发现的最后一条皇帝鱼是一条雌鱼,它被短暂送至洛桑的Aquatis水族馆并在那里与法国的皇帝鱼进行人工繁殖。随后,这条鱼被转移至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Citadel水族馆。

其后代现在还饲养在Aquatis水族馆和巴塞尔动物园。这些人工繁殖的皇帝鱼能否在野外生存?“杜河生机”(Doubs Vivant)组织的阿琳·沙普伊(Aline Chapuis)对此持怀疑态度。她说:“除非试一试,否则我们无法确定。”

目前,这条瑞士雌鱼已正式成为法国人工繁育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致力于人工繁殖并最终将皇帝鱼重新引入自然环境。

洛桑Aquatis水族馆里,法国的皇帝鱼与瑞士同类进行繁育。
洛桑Aquatis水族馆里,法国的皇帝鱼与瑞士同类进行繁育。 swissinfo.ch

为什么一条小鱼如此重要?

杜河皇帝鱼的灭绝,正是杜河流域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象征。在瑞士的71种鱼类中,只有14种未被列为濒危。“从鱼类生态来看,瑞士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堪忧,”沙普伊表示,“皇帝鱼的消失可能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鱼类灭绝。这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

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存亡,更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学家指出,健康的生态系统能提高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基因多样性能帮助物种通过自然选择更快适应环境变化。

伯尔尼公约如何推动环保行动?

2011年,瑞士多个自然保护组织向《伯尔尼公约》常设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提交申诉,指出杜河皇帝鱼正面临严重威胁。农业活动及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污染了杜河水体,导致水中矿物质和营养物质过剩。

2013年,该委员会建议瑞士和法国加强控制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并恢复皇帝鱼关键栖息地的连通性。委员会还强调跨国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法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现已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水质监测数据、鱼类种群信息及环境变化情况。

2017年,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加强对杜河三座水电大坝的管理。新规减少了大坝排水对鱼类产卵地的破坏,有助于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未来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瑞士环境部(environment ministry)发言人雷贝卡·赖希林(Rebekka Reichlin)表示,大部分行动计划已落地实施,并产生效果。目前,瑞士小镇勒洛克勒(Le Locle)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而法国的奥库尔(Ocourt)和贝勒方丹(Bellefontaine)也在改造拦河坝结构。这些拦河坝不仅影响水流,还可能阻碍鱼类洄游、改变水温、影响沉积物流动,对皇帝鱼等水生生物构成严重威胁。

2024年12月,《伯尔尼公约》常设委员会对瑞士在杜河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表示认可,称其为“循序渐进且可持续”的生态恢复模式。但委员会再次敦促瑞士和法国进一步加强跨境合作。目前,瑞士已将国家行动计划延长至2030年,而法国的第四期行动计划也将在2030年到期。

环保组织“杜河生机”呼吁采取更具体的措施,防止农业及林业活动对杜河水系造成破坏,并加强法瑞合作,确保水质长期改善,“因为污染不受国界限制。”

或许,杜河皇帝鱼已经永远消失在瑞士水域,但它所推动的生态保护工作,将惠及其他物种。正如沙普伊所说:“打造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始终是值得努力的目标。这不仅对环境有益,也对人类自身有益。”

瑞士和法国并不是唯一面临鱼类灭绝危机的国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鱼类物种正逐渐消失。例如,原产于中国长江的白鲟(Chinese paddlefish),自2003年以来便再未被发现,过度捕捞和水坝建设被认为是导致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在北美五大湖,黑西斯科鱼(Balck Cisco)曾一度数量众多,但自2006年起便未再现身,而过度捕捞被认为是其消失的部分原因。

此外,2024年,亚马逊河的两种洄游鲶鱼(Amazonian catfish)因受到过度捕捞及水电站建设的影响,被正式列入国际保护名单,显示出全球范围内鱼类物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长江曾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环境污染、航运发展和过度捕捞,许多鱼类正濒临灭绝。

长江白鲟(Chinese Paddlefish),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2003年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最后一次被观察到。研究表明,它可能已在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并于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的情况同样严峻,葛洲坝建成后阻断其洄游路线,野生种群数量锐减,2013年后再无天然产卵记录。尽管中国已加强人工繁育,2024年放流中华鲟数量突破100万尾,但其自然繁殖仍未恢复。

(编译自英语:樊桦/gj)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