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人與酒的醉人情史

飲酒常代表賓主盡歡。上世紀60年代一個家庭的照片。
飲酒常代表賓主盡歡。上世紀60年代一個家庭的照片。 Musée national suisse

酒這種飲料既能令人愉悅,也會上癮,還曾被當作健康飲品來替代水,甚至被視作清除腸道蠕蟲的良藥,自古以來,酒就與人類相伴。讓我們從文化史角度來對這種日常藥用物質做一次淺顯的了解。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據說日耳曼人對每件事都要談兩次-一次在喝醉的時候,一次在清醒的時候。一項提案只有在這兩種狀態下都被人接受,才能獲得通過。

若我們相信羅馬帝國歷史學家塔西陀在西元前100年前後的這段記述,那麼酒精飲料當算日耳曼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的確,數十世紀以來,啤酒和葡萄酒早已成為西方世界許多文化中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定期刊登瑞士國家博物館(Swiss National Museum)歷史主題的部落格(多文)外部链接文章。這些文章一般都是用德語撰寫,也有法文和英文版。

不過,酒精飲料的歷史或可追溯至更久遠的過去。研究揭示,我們的猿類祖先就與酒有過親密接觸。這種化合物的口感與氣味會啟動大腦中觸發飢餓感的部分。而成熟的水果富含果糖,也有更多能量,會釋放乙醇等揮發性物質。人們認為,我們的祖先可以從很遠的距離外嗅到這種氣味。

馬克‧福賽思(Mark Forsyth)在他的《醉酒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Drunkenness)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理論:10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曾成群結隊地尋找熟透了的水果。當時人類的基因突變也解決了人體對酒精分解的問題。

在鄉村道路邊用明火酒精蒸餾。老約翰·巴爾塔薩·布林格(Johann Balthasar Bullinger [the Elder])的蝕刻畫,18世紀。
在鄉村道路邊用明火酒精蒸餾。老約翰·巴爾塔薩·布林格(Johann Balthasar Bullinger [the Elder])的蝕刻畫,18世紀。 Eth-Bibliothek Zürich, Graphische Sammlung / D 32444 / Public Domain Mark 1.0

啤酒:衛生解渴飲品與興奮劑

在新石器時代,當人類定居下來開始種植穀物,各文化便開始系統性地製作酒精飲料。考古學家能非常肯定地證明這一點,因為他們已在幾千年前的容器中發現了酒石酸的殘留物(葡萄酒裡含有酒石酸)。

在中國,最早的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後,而在伊朗和地中海周邊發現的殘留物則被認為起源稍晚。此外,各種小雕像與繪畫中的許多描繪也顯示,在美索不達米亞、亞述、巴比倫和克里特島等地,啤酒和葡萄酒早在幾千年前就已是日常飲料和食物(是的,食物!)。

以埃及人為例,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啤酒的營養價值,因為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與一般飲用水相比,啤酒也不易受到污染,因此數世紀來啤酒一直是深受歡迎的解渴飲品。11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修道士埃爾弗里克(Ælfric)曾寫道,他「有艾爾啤酒就喝艾爾啤酒,沒有艾爾啤酒就喝水」。

一名啤酒釀造者在釀酒,1425年前後。
一名啤酒釀造者在釀酒,1425年前後。 Wikimedia

除了用來解渴,酒向來也被用來作為治療其他健康問題的解藥。例如13世紀的加泰隆尼亞醫生維拉諾瓦的阿爾瑙(Arnau de Villanova)就曾描述過,酒可用於醫治腸道蠕蟲,還能預防暈船。

直到20世紀前,西方醫學還建議某幾類人飲用啤酒。瑞典醫生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曾在1784年說過,啤酒有益於那些「瘦弱、脫水或從事重體力勞動,需要營養和體力的人」。

直到差不多一個世紀前,酒還是醫療中唯一的止痛劑、麻醉劑和有效的抗菌劑。

酒一直被視為有益於健康。一名男性在喝葡萄酒,1964年前後。
酒一直被視為有益於健康。一名男性在喝葡萄酒,1964年前後。 Musée national suisse

烈酒-生命之水

但酒能讓人醉這點尤其討人喜歡。烈酒-即高濃度酒精飲料-提供了達到這種醉酒狀態的最直接方法。然而,烈酒的製作首先需要蒸餾法的發明,而這種方法很可能來自10世紀北非的阿拉伯煉金術士。

如今很難確定這種製作方法何時傳到歐洲被人使用;不過從15世紀開始,有關醫學和煉金術的書籍裡就提到了蒸餾酒精。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西歐的釀酒師們辛勤地製作著又被稱為生命之水的各種烈酒,從威士忌、杜松子酒到白蘭地,不一而足。

18世紀初倫敦發生了一次社會危機,杜松子酒(Gin,又稱琴酒)便是罪魁禍首。根據《倫敦雜誌》(London Magazine)刊登的一篇文章,「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販售賣琴酒,通常都是在地窖裡」。那時的琴酒度數很高,據說酒精含量高達80%,而且價格便宜,不徵稅,也無需許可證。

因此琴酒特別受窮人的歡迎,他們在酒裡加入松節油和硫酸稀釋後飲用。琴酒的高飲用量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被稱為「母親的墮落」並非沒有道理。這種酒甚至導致英國的死亡率暫時超過了出生率。政府拼命透過各種立法來抑制消費,包括引入烈酒許可證。

18世紀50年代持續幾年的糧食歉收結束了那場災難,那段悲慘的時期終得緩解,並很快以「琴酒疫病」或「琴酒之亂」(Gin Craze)載入史冊。

琴酒巷: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所作版畫,展示了人人沉迷琴酒的後果,1750年前後。
琴酒巷: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所作版畫,展示了人人沉迷琴酒的後果,1750年前後。 Wikimedia

在現為瑞士的地區,18世紀晚期以前烈酒的飲用一直還算有節制。但當馬鈴薯進入當地農業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馬鈴薯塊莖非常適合釀造一種名為「Hardöpfeler」的烈酒。許多農民和工匠家庭已被工業化推向毀滅邊緣,他們將蒸餾馬鈴薯烈酒視為一次生存的機會。

這也導致農民和工廠工人的飲酒量上升,對他們來說,這種飲料是在一天的辛苦勞動後改變精神狀態的有效方法。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坦納(Jakob Tanner)寫道:「醉酒,就是忘我,是一種釋放自我、沉淪和消失的方式。」

一名農夫在郵差送信給他時遞上一杯酒,1952年。
一名農夫在郵差送信給他時遞上一杯酒,1952年。 (C) Schweizerisches Nationalmuseum / Asl

酒精問題

眾所周知,飲酒並非全無後果。18世紀末,蘇格蘭、德國和美國的一些醫生注意到了這些事後,他們在自己的書中確立了「上癮」(addiction)和「酗酒」(alcoholism)這兩個術語,也警告人們不要過度飲酒。

在瑞士,1841年日內瓦醫生歐內斯特·納維爾(Ernest Naville)成了最早研究酒癮問題的人之一,他列舉了一系列原因:酒的廉價供應、軍隊裡的放縱和酗酒文化,以及不穩定的住房條件等。

繼美國之後,瑞士也掀起了戒酒運動。日內瓦神父路易-呂西安·羅沙(Louis-Lucien Rochat)於1877年成立了「藍十字會」(International Blue Cross)來幫助嗜酒者。

瑞士聯邦政府也認識到對酒精問題採取行動的必要性。19世紀80年代中期,瑞士引入了國家酒類專賣和酒稅:這些措施顯然取得了成效,因為到上世紀30年代,瑞士的「悲慘酗酒」時代被認為已成過去,儘管人們仍然像以前一樣喝酒。

「瑞士人民-酒讓你墮落」:布克哈德‧曼高德(Burkhard Mangold)設計的一幅瑞士毒品預防海報。
「瑞士人民-酒讓你墮落」:布克哈德‧曼高德(Burkhard Mangold)設計的一幅瑞士毒品預防海報。 Musée national suisse

根據瑞士成癮基金會(Addiction Switzerland)的統計,目前瑞士年滿15歲的人口中約有85%經常飲酒。近9%的人每天飲酒,據估計有25萬人對酒精有依賴性(不能不喝酒或很難不喝酒)。

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警告說,任何程度的飲酒都會危害我們的健康,風險從第一滴酒開始。

自古以來酒便常伴人類左右,無論人是用它來解渴、治病,還是當作靈魂的慰藉。所以,酒絕對不會很快就消失。

伊莎貝爾·豪斯曼(Isabelle Hausmann)專門研究歷史,也是瑞士國家博物館部落格的編輯。

造訪瑞士國家博物館部落格閱讀原文(法)。

(譯自英文:小雷/gj繁體校對:方常均)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