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举办中国文学节
2009年10月23-25日,瑞士将于荣格出版集团总部所在地措丰根(Zofingen)举办中国文学节。据悉届时莫言、张洁、阿来、余华、安妮宝贝等多位著名作家均将到场。
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已于10月14日开展,本届的主宾国是中国。众多中国作家将从德国携新书,特别是德译版书籍直接转至瑞士参加本届文学节。
措丰根(Zofingen)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和卢塞恩之间,是瑞士著名出版集团荣格总部的所在地。在措丰根的火车站,就可以看到荣格醒目的粉、黄、蓝三环标志。
周五
23日周五于措丰根议会厅(Rathaus)举办过开幕式后,首先开场的是于18:30举办的《东西方艺术对话》,瑞士著名的中国通阿鹤腾(Peter Achten)和北京-卢塞恩画廊的负责人Urs Meile将与中国作家肖开愚和来自科隆的René Böll等就东西方艺术问题展开讨论。
晚8点,曾荣获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的作家徐则臣将携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德译本《Im Laufschritt durch Peking》出现在小剧场(Kleine Bühne),他和译者Marc Hermann一起,将向读者们介绍一个在中关村卖盗版碟、跑生活的故事。
文学节当晚举办的另两场活动都与诗歌有关,杜甫和艾青的诗歌是演讲的主题。
周六
2008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时,曾送给温家宝一本书,书名是《石榴树上结樱桃》,德译本叫做《Der Granatapfelbaum,der Kirschen trägt》。该书讲述的是农村选举的事情,它为西方世界了解真实的、“正在急剧变化、正在复杂的现实和语境中痛苦翻身的乡土中国”提供了可能。
该书作者李洱将与另一名作家《卡通猫的美国梦》的作者李大卫一起,为读者献上关于《荒诞世界》(Vom Wahnwitz der Welt)的演讲。时间为14点-15点30分,地点:小剧场。
两位因张艺谋的电影而为西方世界所熟知的作家莫言和余华将于晚20点-21点半在措丰根宾馆举办题为《从毛泽东到Moneten》的演讲。尽管两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是因《红高粱》和《活着》而出名,但他们带来的德语书却不仅这2本,莫言的《Überdruss》(生死疲劳)、《Sandelholzstrafe》(檀香刑》)、《Die Schnapsstadt》(酒国)、《Die Koblauch-Revolte》(天堂蒜苔之歌)、《Das Rote Kornfeld》(红高粱)和余华的《Brüder》(兄弟)、和《Der Mann,der sein Blut verkauft》(许三观卖血记)《Leben!》(活着)都将出现在本届瑞士中国文学节上。
当晚22点,安妮宝贝还将就“网络时代的爱情”与读者座谈。
周日
约10年前,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沉重的翅膀》就被翻译成德文《Schwere
Flügel》,25日10点半-12点,她将带着由瑞士Unions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怀念母亲的书《Abschied von der Mutter》(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读者讲述母亲的故事。
当日下午13点-14点半,以西藏题材作品而著称的藏族作家阿来将会为读者献上同为瑞士Unions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新书《Ferne Quellen》(遥远的温泉)。这位新近当选四川作协主席的作家已退出了自己曾精心打理的《科幻世界》杂志,专注于写作。他曾访问过苏黎世,并多次出席法兰克福书展。
这是瑞士首次举办规模如此宏大的中国文学节,它与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支持密不可分。该文学节上还将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展览等文化大餐。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
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中短篇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
曾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华语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他的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达到的灵魂眼界”。
1960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
1979年从四川省绵阳地区中医学校毕业后在家乡行医。
1987年到成都《科学文艺》杂志社做科幻小说编辑,1992年到上海,1997年去德国,受几个基金会的支持专事写作,其间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兼课。
2005年回国,现为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席教授。
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先后出版过《动物园的狂喜》、《学习之甜》、《肖开愚的诗》和诗文选集《此时此地》。
1966年生于河南。
长篇小说《花腔》被认为是2001-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
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李洱以长篇小说《花腔》与莫言《檀香刑》分享此项殊荣。
曾在高校任教多年的李洱,现为《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小说集多部,曾获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荣誉奖)。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他的最新长篇小说。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